一对兄妹,因家境贫困而选择了职校,而职业学校又使他们走向富裕,因为富裕又带动了一方。职业教育使他们的人生同样缔造出辉煌!
程杰华,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程山村人,1991年毕业于新洲区第二职业高中畜牧专业。他的父亲对他有过这样的称赞:“当年我儿子读职校时,没能像读大学的孩子那样用酒宴和电影招待全村老少。但是,我儿子读完职校用两千块钱挣回了上百万的家业,结婚盖房子没要我一分一文,村里村外的人家有困难总能帮上一把,给我这做大人的挣脸了!”如今,程杰华拥有400多平方米的营业楼和初具规模的种鸡孵化厂、蛋鸡饲养场。“科技致富带头人”、“新长征突击手”等花环戴在他的头上。
1988年,程杰华读初三时,父亲常在他耳边唠叨:“谁不巴望细伢把书念好?说句实话,我是怕你念好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呀!”正在老师为他考取普通高中充满信心时,他却为此忧心忡忡:读,父母为难;不读,父母会遭人议论。
让他从困惑中摆脱出来的是新洲区第二职业高中的教师。他们开导程杰华,对他讲起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青年的美好未来,讲学校对贫困生的扶持和照顾,让他感觉到农村社会的美好未来里将有自己的光荣和骄傲,从而心头充满热切的期待。在老师和同学们惊奇的目光里,程杰华选择了职业学校。
职校的教师注重全面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经营理念和专业技能。为了使教学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班上有自己的养鸡场、养猪场和鹧鸪饲养场。51名学生也自由组合为3个饲养小组,轮换熟悉各种养殖知识。饲料自己配,市场自己闯,体会及时写,每天都有读不完的书,干不完的事,想不完的问题。
1990年5月的一天,程杰华他们组发现班上的鸡生病了。同学们就忙不迭地对照书本分析症状,却怎么也判断不出病因。他们拿出个人的被单做隔离带,一边将病鸡隔离,一边进一步翻资料、问专家,终于弄懂了病因。整整一天一夜,他们全力战胜了鸡病。在一旁观察他们处理过程的老师激动地说:“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同学们,你们真的长大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你们了!”
1991年,程杰华毕业回乡时,用父亲东拼西凑的2000元钱,买了200只种鸡,将自家房屋隔离开,一半做鸡舍,一半做住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鸡饲料,是他骑着自行车一包包地将原料购回,用小石磨加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他就赚了5000多元!
以后,他不断将赚到的钱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业务。到1999年,他兴建了养鸡场,饲养蛋鸡1万只。周围20多家农户在他的带动下也开始小规模养鸡,他为这些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也附带经营鸡病防疫、治疗。从2002年起,他没有再扩大蛋鸡的饲养规模,着力于市场潜力巨大的种鸡孵化,不断引进新品种,更新饲养模式,兴建了种鸡孵化场。到今年,他已有12台先进的孵化设备,年孵化种鸡200万只,产品在全省多个地方小有名气,行销湖北、河南等省。
乡里人说程杰华的成功是因为有财运,程杰华却说自己的成功与曾经培养他的职校紧密关联。十多年来,他的母校没有忘记他,总将行业的最新资讯编辑好,定期寄给他,还介绍他到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畜牧科学研究所进修。
了解了人生成功的道路并非上大学这一条路,程杰华还鼓励妹妹选择了职校。妹妹毕业两年后,迅速成长为正大集团宜昌公司的技术经理。一对兄妹,因家境贫困而选择了职校,而职业学校又使他们走向富裕,因为富裕又带动了一方。职业教育使他们的人生同样缔造出辉煌!
成人教育中心校在服务“三农”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科技和农业生产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托起了农民致富的希望。
走进江苏省丹阳开发区石潭村,一个拥有100间平房的养鸡场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整齐干净的鸡舍,一方占地5亩的水塘,一片郁郁葱葱的意杨林,意杨林下的大豆已经是果实累累……这就是丹阳开发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眭红花的“个个大”养鸡场。
谈起从原来几百元资金的家庭饲养逐步扩大到如今具有几十万元规模的养鸡场的致富经历,眭红花总是感慨地说:“是成人教育中心校让我掌握了养鸡技术,为我架起了致富的金桥。”
多年来,大泊成教中心校依托农科教园区,立足为“三农”服务,紧贴农民需求,紧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实用技术和岗位培训。近三年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就有50余期,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5000余人次。目前,参训人员大都成了当地种植、养殖业的致富能手、初中级技术骨干。
大泊成教中心校的农科教园区是2001年创建的,2002年顺利通过了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评估验收。目前农科教园区占地70余亩,拥有各种苗木19个品种,5万余株。随着农科教园区视野的拓宽,学校主动与大专院校挂钩,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农工部紧密合作,不仅进行人才培训、项目试验、品种推广、国际标准认证,而且着重抓信息的辐射,拓宽农民致富视野,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致富需求。几年来,学校设立了“绿色信息中心”,通过提供咨询,提供相关资料向农民群众传播各种致富信息。学校还通过计算机教师定期向农户提供免费上网获取信息的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依托农科教园区指导实践,积极推广致富项目是大泊成教中心校为“三农”服务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学校注重进行适用性项目的新品种开发。仅“科学养猪”这一项目,32户养猪大户近3年纯收入就达60万元。针对葡萄种植在当地有着多年历史,但品种老化、经济效益不高的实际,学校与有关农科院联系引进优质品种,举办了培训班,使葡萄种植在当地得到发展,尤其是前进村,家家都有葡萄园,种植面积近百亩,亩产收益达8000余元。
大泊成教中心的科技示范园区在科技和农业生产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在丹阳开发区,像眭红花这样,通过大泊成教的科技园区培训而致富的有120多户。农科教园区这一农民群众致富的载体,在服务“三农”中充分显示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已经富起来的眭红花,还源源不断地得到大泊成教中心校为她提供科学养鸡的信息和技术指导。随着农科教示范园区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大泊成人教育中心校,已经成为丹阳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个亮点。
在豫南革命老区新县,那些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职业学校的短期培训,走出国门,去打洋工。目前,全县在埃及、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劳务的有3000多人,年创汇1500多万美元,是全县年财政收入的2.5倍。
在豫南革命老区新县,农民“走出国门打洋工”的故事吸引了记者。为做好涉外劳务农民培训,县政府以新县职业高中为依托,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举办了种植养殖、机械修理等不同种类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员毕业后到日本种菜,到新加坡养鱼,到韩国装配汽车。目前,全县在埃及、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劳务的有3000多人,年创汇1500多万美元,是全县年财政收入的2.5倍。
今年34岁的阮成志,一直在家乡摸爬滚打,多次换工作,但因为没有技术都不见起色,一家5口全靠他一个人做临时工的一点微薄的收入来支撑。经过考虑,他走进了新县职业高中培训班的大门。几个月专业课学习,紧张的出国培训之后,阮成志不但掌握了一些建筑专业技术,而且学会了用日语对话。
到日本后,阮成志被分配到熊本县荒尾市平井精密株式会社从事塑料成型工作。初来乍到,他拼命学习,不到两个月就掌握了整个工序的操作技术。由于工作勤奋,表现出色,出国的第二年他便通过考试转为技能实习生,并被会社派到东京工厂工作。在日本3年的艰苦工作中,阮成志赢得了日本雇主的高度赞扬。2002年8月回国时,阮成志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挣回日元折合人民币近30万元。
从日本回国后,照常人看,他可以在家过清闲、舒适的日子,但他没有满足,而是决定用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和管理技术干一番事业。他想到新县常年有2000多人在国外务工,这些人回国后必定要在县城建房置业。因此,投资房地产开发大有前途。他的这种想法与河南明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不谋而合,该公司任命他为新县总代理。有了合作伙伴后,阮成志把从日本挣回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开发中。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在县城开发了“创业者家园”和“民居街”等房地产项目,累计开发房产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72幢小别墅和商业用房70多套,为新县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后到县城定居、投资置业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王军,新县化肥厂的一名职工,随着企业的破产,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决定出国务工,摆脱贫困。在接受了新县职高的学习培训之后,2000年6月,王军抵达日本,来到静冈大三集团株式会社。一开始,他们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割除杂草,但王军毫无怨言,分配的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圆满完成。
一天中午,大家正在午休,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如注。上午施工时还未用完的一堆堆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眼见就要被雨水淋湿。王军急忙从床上跳起来,叫上两个同伴,冒着倾盆大雨,顶着狂风,艰难地用雨篷盖上水泥,让会社避免了损失,这一幕又被赶来的日方管理人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军诚守本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赢得了包括社长河守先生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尊重,树立了中国工人良好的形象。两个月后,王军等3名中国工人就被日方安排操作机械。王军回国后,主动请求到县劳务局工作,利用自己懂日语的优势培训学员,帮更多的人漂洋过海挣“洋”钱。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