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优质中职资源辐射22省

  据悉,今年上海中职校面向外省招生的计划数为3000人,参与外省招生的中职校已达33所,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职业学校已在全国11个省区建立了21个教学点,在6个省区建立了14个分校。上海稳步推进中职外省招生之举已显现出多赢格局。

  上海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富集地,三年来推进外省招生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适应了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了上海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作用,而且让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为上海职教服务全国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随着世界加工中心的东移,上海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就需要大批蓝领人才。有关研究表明,上海每年新增30万劳动力,其中有1/3为外来劳动力,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将达1/2以上,而拥有上海户籍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届时每年只有10万人左右。蓝领岗位的大量存在和上海本地生源的逐年减少,成为上海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中职外省招生正是适应了上海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目的就是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提升上海蓝领队伍的整体素质。经过三年实践,实际效果非常好,仅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今年毕业的外地学生中有70%留在了上海就业。

  在刚落幕的上海教育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职教发展到今天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生源数量与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突出表现为“有资源的省份缺生源,有生源的省份缺资源”。

  三年的外省招生实践,使上海中职生源供需矛盾得以缓解,优质职教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基本保证。如今,上海部分学校除面向外省招生外,还进一步采取了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第一个尝试与内蒙古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后又在江西和广西设立了分部,采用“2+2”、“1+3”等分段就读的模式加强资源辐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战略思想,近年来,上海中职根据外省市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在培养上实行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将所开设的专业由原先的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重,同时兼顾区域平衡,即中西部主要以第二产业专业为主,沿海和长三角地区以第三产业专业为主。这样,上海中职外省招生为当地经济,尤其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养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据了解,上海市今后将继续营造积极的政策导向,发挥中职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和品牌效应,鼓励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品牌输出,通过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分段培养等形式,开展中职教育和各类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以及劳动力培训;坚持逐步、有序地扩大招生计划的原则,力争至2010年外省生源占中职学校在校生总规模的30%左右;实施灵活的办学形式和学制,探索试行“双学籍”制,让学生通过一次学习同时获得两地合作办学学校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另外,上海市还将建立政府专项经费补贴和助学帮困制度,对部分纳入招收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贫困学生的学校以及新增劳动力紧缺专业,以政府采购形式,按招生人数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补贴,并通过建立帮困基金、爱心基金和勤工俭学等办法,给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学生一定的经济帮助。

  短评:资源互补 实现多赢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进展过程中的产物,其发达程度直接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上海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服务业,造就了上海职业教育的优势地位。同时,近年来上海市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投入,实施了“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一批硬件条件优质、内在底蕴深厚的职业学校迅速成长起来。

  有了丰富的职教资源,上海按照“立足全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方针,本着有利于拓宽西部地区和农村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利于有组织、有规模、有意向地按上海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的原则,稳步推动中职学校外省招生的进程。

  外省招生三年的实践,一方面满足了上海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促进了上海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部分省区职校联合办学,加大了上海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功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回当地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智力扶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中职外省招生前景广阔。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7月4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