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岛突出“五个结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抓好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重要途径。青岛市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统筹各类职业学校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满足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改革。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4所,在校学生数17.2万人,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职普比例达51:49。

  一是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结合”。积极推进“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由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结合、城乡结合、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依托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建立“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集团吸收了包括中国集装箱公司、青岛机电公司、意大利老人头发展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规定了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为突出集团的龙头作用,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培养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青岛市今年还投入1.3亿元,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建设一个占地174.6亩、有6个专业类的大型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

  二是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工学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青岛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如胶南电子学校与一家韩资企业实现联姻合作,由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共同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半天学习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形成“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目前,胶南电子学校已由一个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在校学生3260人、联合办学学生2800多人的国家级重点学校。

  三是引进推广“双元制”模式,促进“产教结合”。学习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结合青岛实际,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同时结合专业办企业,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如平度职教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办汽车维修、果品加工、服装加工等6家企业,创出融教学、实习、生产为一体的产教结合“双元制”办学途径,形成“五个合一”模式,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这种产教结合模式培养的学生技能过硬、适应企业需要。“双元制”的引进还有力促进了学校发展,目前在校生达到7500多人;在十几个省、市有16所联合办学的分校,联合办学学生达2300多人。

  四是推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公办与民办结合”。充分发挥国办和民办两个优势,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不断扩大民办学校比例,在办学主体方面实现多元化办学,出台一系列鼓励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目前,青岛市独立设置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有27所,在校学生达到5万多人,占全市中职在校学生的近30%。与此同时,激活国办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以改革推动国办学校做大做强。借鉴企业品牌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职业学校中实施“双名牌工程”,即建设名牌职业学校和名牌专业,推动国办学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自主办学、品牌发展。目前,全市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22所,在校学生3000人以上的学校超过15所。

  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东西结合”。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市不断加强城乡职业学校培训基地建设。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体系。近两年,利用职成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5.7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平均每年使4万农村新增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同时,面向山东和全国中西部,按照“东西结合、城乡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实行“2+1”、“1+2”等分段培养方式,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目前,全市共有50多所学校与外地学校开展联合办学。3年来,山东及全国中西部地区已有6万余名学生来青岛就读,7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在青岛就业。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