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川劳动力转移培训富了农民

  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三农”问题突出,面对这样的基本省情,四川省提出“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依靠职教”的响亮口号,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去年,全省劳务收入576亿元,超出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18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46.2%。

  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措施是发展职业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各级党、政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像抓重大工程那样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川省成立了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农业、教育、扶贫开发、劳动保障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政府搭台、各方参与,为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出口”;建立多元投入机制,2004年,中央投入4600万元,省、市、县、乡四级财政筹措资金2亿元,聚集民间资金1亿元用于农民工培训,2005年中央投入6600万元、四川投入25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5年,各类学校培训农民工500多万人次。成都财贸职业中专学校举办了首届“川妹子”家政服务员师资培训班,对40家培训机构的家政服务员教师进行了培训,600多名“川妹子”中级家政服务员按计划投放北京市场。

  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成为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省政府将中职招生任务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形成“订单式”、“城乡联动式”、“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学校+基地+农户”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青苏职中、郫县友爱职中、温江燎原职中成功引进民间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雅安市实行“公办民助”的办学体制改革;德阳市组建了机电、商贸旅游职教联合会;成都市利用城区重点职业院校的品牌、师资和管理向农村学校进行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去年,四川还投入34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26个多校一体、多种功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并成功创建2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建成5个省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四川在建校用地、税收、招生、师生待遇等方面给民办职教以扶持。目前,全省各类民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近1400所,年培训200余万人。其中,四川联合经济学校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养,短短4年,就培养农村学生2万多人,帮助1.7万多户农村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少岷职中主动与市场接轨,生源覆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70多个县区,被誉为“创造奇迹的民办职业学校”。

  职教的崛起,不但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而且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去年,全省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近1000万人,其中农民工培训513.5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393.6万人次和303.5万人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2月5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