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民培训: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转变

  新学期刚刚开学,浙江省衢州中专又迎来了183名来自该市仲尼中学等4所学校2007年高考未报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将在此参加为期6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衢州市与时俱进开展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的一个缩影。

  让新“农民讲习所”打造“衢州制造”品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衢州是浙江省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243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4%。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84%的人不富裕起来,衢州腾飞将不可能实现。

  为此,早在2003年,衢州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以职教为途径,由政府“买单”来培训农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型农民培训,走出了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打造以“衢州制造”为标志的特色品牌之路。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民48.76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9.9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4.44万人。

  衢州市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扎扎实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拥护,被誉为新时期的“农民讲习所”。但随着“农民素质工程”的深入实施,这里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培训任务基本完成后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培训学员年龄偏大、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培训质量不够平衡等问题;同时,该市在基本普及高中后,每年仍有一定比例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高中辍学生、高考落榜生回乡成为新增劳动力,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都受到限制,成了一批新的不合格劳动者。

  对参加高、中考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6-12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正是衢州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该市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工作更是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早培训”,开班时间提早到高考报名后的2月份。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近700多名不准备参加2007年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培训学员数已达到应培训数的80%以上。

  用“硬政策”保障“延伸”与“提升”

  为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建立素质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6年衢州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实施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着力在“对象延伸”和“质量提升”上积极探索。所谓“对象延伸”,就是把培训的对象往前延伸,在抓好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预备劳动力(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年农民(近5年毕业的历届生)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合格市民,进企业是熟练技工”的一代新人;所谓“质量提升”,就是通过科学设置专业、延长培训时间和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的质量,使他们培训后实现人人都有一本学历证书、一本技能证书和一份好工作。

  衢州市委、市政府把造就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专门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及配套考核办法,目前已逐步形成“政府补助、乡镇发动、在校报名、基地培训、考试发证、推荐就业”的工作机制。市委书记厉志海亲自过问,多次深入学校、农村调研,亲自召开座谈会,专门在衢州中专主持召开由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并作动员报告;市长孙建国、副市长高启华等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一些县(市、区)的党委书记、县(市、区)长亲自出席开班仪式,给培训工作加油鼓劲,常山县委书记金运成还亲自给学员上了第一堂课。

  衢州市委、市政府规定:各县(市、区)政府除了原来按照人均150元安排培训经费外,还要筹措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一般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对参加培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近5年历届毕业的农村青年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学费,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培训原则上减半补助;对属于低保对象、失地农民、下山脱贫农民和贫困户这四种对象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近5年历届毕业的农村青年,参加技能等级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除按照上述政策补助外,还可采取补助的办法返还学费自交部分;参加农业技能等级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费则由政府全额承担。为了鼓励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对象积极创业,对经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按其贷款3万元的额度,当地政府将连续给予3年的贴息。

  “两个结合”促进就业转移和产业发展

  作为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牵头单位,衢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抓住高考报名、高考成绩发布和大中专学校招生结束等三个主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了校乡(镇)联动报名机制,广泛动员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在原“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基地”中,该市又通过评估确定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办学质量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将培训工作纳入相关学校工作目标管理和年度工作考核,并指导有关职校认真做好调查摸底、专业设置、计划制订、教学组织和就业推荐等工作。

  为了提升培训质量,衢州市各培训基地除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师资条件外,还从各有关部门聘请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包括种养大户和外出优秀务工人员)担任教师;为着力打造培训的品牌,提高培训覆盖率和就业率,许多培训基地还充分利用职校自身的学生就业网络,为已培训学员提供推荐就业服务。

  在培训中,衢州市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采用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的办法,努力提高就业转移率;二是与本地产业相结合,设置特色专业,编写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进行专业培训。他们根据各地用工需求和学员意愿,精心开设了汽车修理、数控机床、服装等二十多个市场需求广、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进行培训;同时,围绕本地产业发展,专门设置化工、造纸、轴承和柑橘提升等特色专业,并根据学员个人意愿,分期、分专业进行培训。

  灵活高效的培训工作、精心设计的培训制度,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受到了广大中、高考落榜生的欢迎。他们说:“我们尽管现在榜上无名,但今后脚下一定有路。”

  柯城区石梁中学2006年高中毕业生余富赢,通过衢州中专培训后由学校推荐至杭州士兰电器有限公司就业,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努力,就从普通车工晋升到目前的车间班组长,月工资达到2700余元。2006年高中毕业的常山县辉埠镇西坞村村民杨挺,经过3个月培训后,来到常山康京电子有限公司带薪实训。他高兴地说,这么快就能找到工作,全因县里举办的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班对准了企业的“胃口”。据统计,衢州市2006年已完成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培训4627人,100%的培训学员获得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7%的获得了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突出抓好预备劳动力技能等级培训工作的同时,衢州市还根据“不欠新账,归还老账”的原则,积极实施“万名技工培训工程”、“万名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万名困难农民培训工程”三大工程。去年,全市共培训农民11.66万人,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77万人,培训后就业6.26万人。目前,全市118万农村劳动力中累计已有66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其中市外就业40万人,本地就业26万人。2006年,衢州市预计农民人均收入5345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一半左右。(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余雨生 姜建华)

  局长观点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一批“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合格市民,进企业是熟练技工”这样一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理应主动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如果把培训农民的做法叫做“归还老账”,那么开展新型农民等级技能培训的做法则可以叫做“不欠新账”。针对农民培训任务基本完成的现状,为建立农民素质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从2006年开始,我市根据“不欠新账、归还老账”、“100%全覆盖”、“对象延伸、质量提升”等培训原则,全面实施劳动预备教育制度,对未继续升学的高、初中毕业生开展技能等级培训。

  实践证明,我市开展预备劳动力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顺应了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找到了新时期“三农”工作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问题,真正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完善定期、集中的培训制度,建立狠抓质量、打造品牌的长效机制,加强培训学员就业指导和服务,促使农民素质培训从阶段性任务转入经常化、制度化、产业化、品牌化轨道,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5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