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职教为什么在这里做大做强

――四川省德阳市政府统筹打破界限促进职教快速发展

黄许职中的学生正在参加德阳市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熊伟 摄

  四川省德阳市是我国的重装备基地,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大批重装备企业。重装备基地的背景,让德阳市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而他们取得的成绩也异常引人注目:德阳全市现有高职学院5所,其中一所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高职学院,中职学校30所,职业院校在校生10万人,是2003年的3倍,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职普比在四川率先实现1∶1,年培养技能型人才2.5万人,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近日对德阳职教予以肯定,并要求总结推广其经验。

  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发展

  职教,已经成为德阳的一张名片。这个名片上除了职教取得的成绩,还刻着这样一行字:德阳的职教经验是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不论公办民办、省管市管,只要有利于职教做大做强、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全都纳入德阳职教体系,一视同仁大力扶持。

  2005年,德阳市政府将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省属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并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亿元支持学院发展,使该院在短时间内综合实力飞速提升,一举成为全国首批示范高职学院之一。今年,德阳市政府与四川省建设厅签订协议,共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力创建德阳境内的第二所全国示范高职学院。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受隶属关系、行业、区域、所有制等的限制,职教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德阳也曾一度为此焦虑过。近几年来,德阳市开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统筹。

  统筹,是政府主导的直接体现,也是德阳推进职教跨越发展的关键。德阳的职教统筹是围绕发展的主要环节进行――市委、市政府建立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把职教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完善经费投入、建设用地及收费、税收、贷款等配套措施。采取联合、合并、划转、置换等方式,对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统筹整合。3年内整合了12所行业、企业、地方职校,建成国家、省、市重点职校16所。

  职教只有面向市场发展才能成功,而政府主导是面向市场的前提。

  近两年,政府通过补贴、划拨方式为各类职校提供建设用地3000余亩,推动了职业教育迅猛发展。2005、2006两年,德阳全市共引进民间资金3亿多元。目前,德阳市民办职业院校占德阳职业院校总数的42%,招生的40%。

  绵竹,四川经济十强县之一。2005年,身处绵竹的东方职教集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绵竹市政府无偿提供土地330亩,东方汽轮机厂出资1亿元,整合绵竹市内所有公办职教资源,新建绵竹职教中心。中心建成后,政府投入不变。这一政府促成的联姻,既保障了东方集团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也使原来的绵竹职中进入全省首批示范性中职学校行列。

  职教在市场中发展,政府在牢牢把关的同时认可创新,支持变革,承担责任。德阳三大职教集团各有特色:一个是四川省的第一家民办教育集团――德阳现代教育集团,一个是办学出身、管理为先的通用职教集团,一个是有着企业背景的东方职教集团。3个集团各有优势,相得益彰。

  老百姓都愿意送孩子上职校

  德阳的职校现在火得很。

  去年,德阳一个新建的三星级宾馆老总数次邀请德阳市教育局局长毛君甫到宾馆考察,要求引荐德阳市旅游职业学校校长,并邀请该校学生来宾馆实习。

  德阳全市职校资产总值现已达到25亿,有20多所职校与近500家企业建立了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专业联合。德阳职业学校的硬实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但最吸引这些学生的,还是到德阳学技能可以学到真本事,最终找到好工作。

  金永波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的大三学生。2004年,复读在家的他听同学介绍来到建院。他说:“通过3年在建院读职校,我现在最自信的是自己学到了技术,有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久前,他签了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地点就在老家山东。

  山东德州的张磊,来自一个建筑世家。从千里之外赴德阳学习,就因为在德建集团当项目经理的叔叔的一句话:“德阳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你可以去试试。”就读3年,工作已经敲定的张磊认为当时叔叔的推荐非常正确。

  比起外地学生,德阳学生选择读职校,则是因为眼见为实。

  孝德石坝村的张勇,2005年以优异成绩保送高中,读了一个月,出人意料地选择到绵竹职教中心就读。今年,作为尖子生,他已经优先签下天津东汽风电基地,实习期间工资就能拿到1200元左右。张勇坦言:选择读职校,有一个原因是看见同村前两年毕业的尹泽林进职校学技术,出校就当焊工,一个月收入2000余元。几经权衡,家境并不富裕的张勇放弃高中选择了职校。

  德阳各类职校,几乎都为贫困家庭子女设有“绿色通道”,还包括一些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埋单”的“全免费直通班”。而依托农村职校实施的“2112”教育富民工程,则根据不同地区实际,采取“学校+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就地创业、就地致富”;采取“学校+用人单位”等方式,实现劳动力异地转移。

  “德阳职业教育取得的最大成绩不是扩大了招生规模,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做法与效果,真正改变了老百姓心中的职教观念。”德阳教育局分管职教的副局长胡北说。

  2004年,老字号金牌中师、办学60余年的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遇到了困难和危机。2005年4月,德阳现代教育集团进入该校,挂牌德阳职业技术学校。短短两年,该校面积从120亩增加到160亩,还有预留土地140亩;建筑面积从4.1万平方米增加到6.4万平方米;实训设备及实验设施价值从80余万增加到600余万。

  德阳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后,当地名人子女纷至沓来。孝泉民间艺人周玉,把自己的女儿周佩佩送到德阳职业技术学校学艺术,他说自己见证了这所学校的整个发展,“现在是很成熟的时期,招生规模、办学方向都很好,我们放心。”

  这里的技工很走俏

  近几年,德阳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至今,各级职校为德阳各类企业输送技术工人7万余名。德阳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人月薪3000元,有的高达8000元。

  一年四季,德阳市区县城里都会跑着不少外地牌照的车子,也有很多操外地口音的人,都是来选学生、找技工的。绵竹职教中心今年有700余名学生毕业,学校最终在2000余个岗位里精选出1200个岗位,供学生挑选,就业率可想而知。

  地处罗江的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较为偏远。追求品质办学的理念,让“藏在深山”的学校很快就被华为、佳能等顶尖级的企业“盯”上。学校提出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这些理念更得到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大企业的认同,不少优秀企业与学校签下订单。中山佳能在2005年授予学校“员工定点培训学校”,学校毕业生进入佳能不用面试,成为“免检产品”。

  曾小明2005年从四川工程职业学院机电系毕业,在全国第二届数控大赛中取得高职组全国第5名的好成绩,拿到了“技师证”。随之而来的好消息,是他得到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九院)的邀请,成为了该院六所的研究员。九院人事部部长曾对四川工程职业学院机电系主任陈洪涛说:“工程学院的学生,来了就能干活,为人也非常好。”

  德阳明确提出“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就是关注民生,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通过职教实现的劳动力转移,则是对这一提法的具体解读。德阳职校年培训企业职工10万人次,农民40万人次。140万人的人口大县中江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4万人,每年寄回劳务收入达22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2倍。

  如今,德阳职教已成为德阳的一张醒目名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4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