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齿轮里的精彩人生

  在沈阳鼓风机集团,徐强是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物。说他传奇,是因为他做什么像什么,交给他的工作,第二年准出成果:进入工厂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全厂岗位技能大赛的第二名;操作德国产高精度数控磨齿机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厂长为他单独下的嘉奖令;当上组长的“第二年”,他管理的班组获得了集团优秀班组的称号……说他传奇,还因为他能准确翻译进口设备的说明书,能用英语与外国工程师直接交流,凭着一台磨齿机床,创造了名噪中外的“徐强精度”。

  “只要你肯学,迟早会用上”

  如今的传奇人物,16年前却一度让他的父亲感到抬不起头。

  徐强的父亲徐义铮是个计算机硬件专家,在沈鼓集团具有一定影响。这个“文革”前东北工学院无线电系的高材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一双儿女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1987年,徐强的姐姐如愿考入了辽大俄语系;到1989年徐强高考时,平时成绩还不错的他却意外地落榜了。

  父亲希望徐强能够复读,可这个建议被徐强拒绝了,他倔强地对父亲说:“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我就不信没有适合我走的路!”

  话是这样说,但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确实不那么容易。高中毕业后第一年,徐强在宾馆做过服务员、开过小饭馆、学过电器和摩托车修理,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有点消沉了。

  正在此时,沈鼓集团技校首届数控大专班开始招生。从小在车间里跑来转去、听惯了机器轰鸣声的徐强突然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当名技术工人,操作机床,可以实现我的理想。”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他学习非常刻苦。徐强认为:“只要你肯学,迟早会用上,每件事都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机遇。”

  1993年,徐强走上工作岗位,他给自己设立了目标--一年内熟练掌握机床操作并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5至10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机床设备,了解工艺流程;学好学精外语、经济等知识,做一名复合型技术工人。

  徐强很幸运,一入厂就遇到了厂里磨齿技术最好的技师马永思,成了他的徒弟。为了尽快把技术学到手,每天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徐强只抽出10分钟简单吃口饭,然后就找个料头儿自己练起来。一年的学徒期,他只用了半年就出徒了。

  看到徐强进步这么快,领导决定将瑞士进口的磨齿机让他操作。接手时徐强没多想,还按原来学的办法操作,结果磨削的速度成倍增加,原料一下就废了。这件事让他明白,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这点知识和技术远远不够。从此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学、向书本学,这次的废品,成了他工作12年来唯一的一件。

  在德国专家眼中,他就是专家

  2001年,徐强的技术遇到了一次考验。集团打算从德国进口一台世界上最尖端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台同类设备,企业领导决定由徐强来操作。当徐强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去德国验收人员的名单上时十分紧张。他知道,这台设备价值1280万元,到时如果自己操作不了,企业的损失就大了!他开始默默做着出国前的准备,翻阅技术理论书,向老师傅们求教,弄清验收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花钱买东西,顾客应该是上帝。可是,因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人家眼中,你是向人家学技术的,所以德国厂商对徐强等人培训时,总是爱搭不理的样子。这让徐强很受刺激,他心想,别以为我们来验收的人是摆设,早晚让你们也见识一下我们的水平。

  有一回,在测试机床一个装置的精度时,德国专家只检测了一个点就认为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凭经验徐强认为,测一个点肯定不够,必须验证若干个点的数据都在误差之内,才能证明这个装置的精度合格。而德国专家却说,检测的验棒不够长,测一个点就可以了。徐强立刻提出,没有长验棒没关系,可以通过调整回转角度来增加检验长度。德国专家认为有理,便照他说的办法做。可是一试,误差超标!这下专家“毛”了,更多的技术专家赶到现场,分析、查找原因。经过多次类似交锋,狠狠杀了德国人的傲气,也赢得了他们对中国技术工人的尊敬。

  2004年的一个加工项目,让徐强创造了奇迹。客户要求生产一个大型齿轮,设计精度5级,难度相当大,车间把任务交给了徐强。在加工过程中,徐强告诫自己,一定要细心再细心,因为一个疏忽,不仅会使价值20万元的齿轮报废,而且会把企业的信誉也丢了。徐强的细心得到了回报,他加工的齿轮精度居然达到了4级,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的最高精度!回访的德国专家惊呀地说:“徐的技术令我感到吃惊!”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是写在沈鼓厂报上的一段话,徐强非常赞赏,他希望自己能勤恳地工作,灿烂地生活。

  徐强工作中的勤恳劲,他的师傅马永思最清楚:“他干活从来不藏奸,脏活、累活总是干在最前头,从不攀比别人,从不计较是否吃亏。每天他最早来到车间,搞卫生做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几乎把小组所有活都承包下来了;而下班时,他又比别人走得晚,把机床清理干净后才走。一旦闲下来了,他就捧起外语和齿轮方面的书认真地看。”

  前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和徐强同批进厂的40名同学中,走了一大半,其中一些人已经“发”了起来。徐强却不为所动,他有自己要坚持的东西:人这辈子无论做什么,没有只获得而不付出的。当工人的有最精彩的人生,干其他工作的也有平庸的一面。工人在劳动中,有其他行业体会不到的乐趣,这就是劳动创造了财富。“我要用我作出的贡献向社会表明,当工人是光荣的,是有价值和受人尊敬的。”

  最近几年,高技能人才又重新吃香,像徐强这样既懂机加工技术,又懂计算机数控技术的人才更成了其他企业网罗的重点。继沈鼓后,国内又有一些企业从德国引进机床,但很多企业苦于无人操作,纷纷出高价向徐强抛来橄榄枝。德国技术人员知道徐强的实力,也私下找到他,让徐强帮他们培训中国操作者,待遇与他们相同,月薪几万元,可徐强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他们:“我的水平还不够,还得跟你们学呢,希望你们能培训出更多出色的操作者。”这当然是玩笑,其实徐强心里舍不得的是沈鼓全国“鼓老大”的这块牌子,舍不得的是沈鼓这些年对他的培养。这份感情不是钱能买到的。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生活中的徐强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人。他是车间排球队的主力二传手,还是足球队的主力门将,另外他的歌唱得也非常棒,经常在公司工会和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徐强忙碌的身影带着一股快乐之风,感染着我们。他经常边哼着歌,边认真工作,那阵势就像在享受生活一样。”他的同事们说。

  齿轮里凝聚着徐强精彩的人生。十多年来,徐强操作着尖端的机床设备,接触着加工领域最新的东西,勤恳工作、享受生活,这些都让他感到踏实、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9月28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