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技能来永川,选人才来永川,办职教来永川”,永川人倾力打造的职教品牌,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理念,在永川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城市以职教为特色,职教以城市建设为依托”,永川经验已成为被专家称道的“永川模式”。
汽车在宽阔的成渝高速公路上疾驰,窗外的景色被一一抛在车后。刚过永川收费站不远,一幅巨大的横标赫然映入眼帘:“学技能来永川,选人才来永川,办职教来永川。”永川职教城到了。这正是永川人为之努力打造的职教品牌。
大手笔构建职教城 党政领导鼎力支持
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渝西经济走廊中心位置,是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县级市。在永川的几天,无论是与各级领导交谈,还是深入基层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永川人对职业教育的情有独钟。全市有26所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达7万多人,此外还分布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0个,年培训量可达1.5万人。仅这几个数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近年来,永川的决策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永川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富集的职教资源,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支撑。经过反复论证,他们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构建永川职教城。决定一作出,立刻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在职教城的建设过程中,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几次专程到永川考察。永川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刘强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的职教基地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市级领导分工联系职业院校制度,加大了对学校的指导和协调力度。
为帮助重庆水利电力学校解决升为高职后的扩建问题,永川市长唐建华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郑向东等率领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建设委员会、市教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现场办公,最终形成了由国土部门负责调整土地规划,以成本价向学校供给土地100亩,规划局协助学校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市政、环保、公安部门等做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决议,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永川市政府还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15条优惠政策。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专门成立了教育产业办公室。不到一年,职教城已初具规模。
从职教城的建设来看,重庆和永川的各级领导已把“抓职教就是谋发展,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战略理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城校互动 多元办学 统筹发展 为“工业强市”提供人才支撑
永川职教城与大学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单独开辟一个地方,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圈入其中,而是按照26所职业院校所在的位置,有的就地扩大规模,有的进行资源重组。在建设中突出了“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建设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理念。按照这个理念,城市为职教提供建设发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优质服务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职教为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社区发展途径、文化繁荣空间、群体消费市场。
在职教城,记者看到,26所职业教育院校布满城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商业等设施,除了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服务于广大市民外,还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布点,面向职业院校开放,使学校既能够充分依托城市建设设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又能够减少办学成本。永川市图书馆就是一个“互动”的例子。图书馆现有藏书100万册,其中30多万册是图书馆原有的,60多万册是重庆文理学院的,两家合二为一,扩大了图书馆的藏书量,丰富了图书内容。在那里随时可以看见职业院校的师生和市民的身影。
走城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职业教育,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永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战略,通过建设职教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真正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培养工业强市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永川市作出如下举措:一是根据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及永川重点发展的机械制造业、能源化工业、轻纺食品业、冶金建材业等产业,统筹设置专业,开设了数控技术、食品生物应用技术、农用化工技术、旅游服务、纺织技术、建筑装饰等10余个专业,着力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为毕业生提供自办产业贷款基金,积极支持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三是根据企业需要,实行订单培养;四是以“职教基地就是人才输送基地”的优势吸引外商到永川投资。近5年来,永川共为社会培养了5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留在重庆和永川,为永川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随着城市功能和市政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创造了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的条件。“城校互动”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职业院校发展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格局。
在职教城26所职业院校中,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各13所,办学主体呈多元化;有短期培训、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专业;有“1+2”、“1+1+1”、“2+1”等多种办学模式,形成了中职与高职、公办与民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政府搭台,采取市场运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了8个实训基地,“学校+市场+企业”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
职教城作为职业教育示范区,统筹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永川市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将职教城建设纳入永川大城市建设中,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永川的重要产业来抓,统筹规划。并结合重庆、永川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对各职业院校重新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进一步开发了培训项目。实行统筹服务,搭建起行政服务、合作交流、投融资、基础设施及招生就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在院校建设、师资培训、技能证书及毕业证书办理和发放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
职教城的崛起带动了永川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职教城为载体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其效果逐渐显现。
展示出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职教城仅靠每年近1万的初中毕业生是难以扩大职校招生规模的,“上下联动,外延扩张”,走出永川,走出重庆,面向全国,这是永川采取的明智举措。永川市政府将职教城的招生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以政府的名义邀请17个区县召开协作会。同时,还与外省、市开展联合办学。目前,职教城已与江苏常州市,贵州遵义市、毕节地区以及泸州市、内江市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并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开展联合办学。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职教城中,80%的学生来自永川市外,50%的学生来自重庆市外,而其中大部分学生又来自农村。近年来,不少毕业生就业于沿海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在永川,职业教育不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且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据了解,2004年,永川职业教育拉动GDP增长近4.1亿元,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达1.1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直接、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6000个,新增城市人口1万人。同时,也拉动了商贸、建筑、交通、旅游及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永川人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永川教委副主任邓金昌给记者描绘了一幅更宏伟的蓝图:到2007年,职教城里的职业院校将发展到28所,在校生将达8万人;到2010年,职业院校将发展到30所,在校生将达10万人,将职教城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职教示范基地,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个既定目标,他们着力进行“五项建设”,即院校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形成品牌”上来,让永川职教唱响全国,叫响世界。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