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在与学生交流 (资料图片)
命运并没有垂青海南省工业学校。从1986年建校起,该校就坐落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市――五指山市。
可当地的老百姓却把学校比作“金窝窝”。因为与贫困相守了半生的农民,看着自己的后代能在这所海南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的中职学校里学技能、学做人,毕业后走出农村,有工作,能赚钱养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海南省工业学校为何能在穷山沟办出一流职教?
在白纸上画出最美图画
1990年初春,蒋培福出任海南省工业学校校长时,放眼望去,陡峭的荒坡上,野草丛生,几间平房教室,两幢年久破旧的学生宿舍楼,整个校园全是土路。全校固定资产不足百万,学生不足百人。
一张白纸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酷暑烈日,蒋培福带着全校师生除草、搬石头、搅拌混凝土……当年,校园里就建起了第一条长100多米的水泥路,路面上刻着参加铺设此路所有班级的名字。从此,师生的感情与这条校园小路,也与学校紧紧地融在了一起。学校的综合实验楼、教学楼等所有的供水、供电、避雷、消防系统的安装,焊接楼梯的不锈钢扶手、防盗网以及学生宿舍里的双架铁床,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平均每年节约建设经费约60多万元。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劳动中懂得了“珍惜”,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更加爱惜。凡是到过学校的人,无不惊叹校园雪白的墙壁上没有一点污渍,从教室的课桌椅到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整齐规范地摆放着,一尘不染,用过多年的实验台没有一丝人为的伤痕。
多年来,海南工业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涵式发展的职业教育新路,写下了海南职教史上许许多多个第一:学校在全省职业学校中第一个拥有塑胶跑道,建起了第一个校园电视台和全校安全监控系统,第一个实现图书管理网络化,第一个被确认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中专学校……
学校还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省辐射,先后在位于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昌江、澄迈、儋州、东方等地成立了分校,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著名企业登门“求婚”
对于一所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的山沟里的职校,不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就会被淘汰。然而,这将是多么不易呀!
蒋培福曾一度被人戏称为“破烂王”。原来,办学初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练就一身好手艺,蒋校长和教师们四处为学生搜罗练手艺的“家什”:报废的汽车,过时的机床,被典当的洗衣机……全被他们视为“宝贝”。
1999年毕业于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蒲书厅,就是靠着当年在实验室、实训室有更多的动手机会,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一个仅有中专学历的人,当上了海南海马汽车制造厂涂装车间主任,这在一个大型企业中相当罕见。因为他的动手能力和管理水平远远胜出了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由于工校毕业的学生“德技双全”,深受企业的欢迎。现在,很多著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马汽车、金海浆纸等,纷纷与学校“联姻”,开展“订单培养”。海尔等企业还主动为学校免费送来了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一批电器,供学生使用。
记者专门来到学校实习工厂的数控实训基地。“房子虽简陋了点,但里面的设备却是最先进的。”蒋培福脸上挂着自豪的笑容。蒋培福说,学校先后投入440多万元,购进41台数控机床。早在2000年,很多人还不知道数控是什么的时候,学校就率先在全省办起了数控专业。一开始,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一个班的学生都招不满,“现在每年四五个班,年年应‘招’不暇。”蒋培福说。
蓝俊鹏是学校数控专业的首批学生,现在是海南新大洲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数控内圆磨床加工连杆大端内圆。他说,如果有机会读高职,他还想继续读数控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太有意思了”。如今,学校数控专业的毕业生活跃在海南及广东等地的大中型企业里,不少同学成了技术能手。每逢节假日,他们总爱聚在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控的新问题。
靠一流管理克服区位“劣势”
在校园面积有限、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学校以一流的管理和育人质量,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蒋培福扎根贫困山区17载,不等不靠,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穷乡僻壤建起这所花园般美丽的职业学校,常常为人们所称道。更令人赞赏的是,海南工业学校树立起让学生“懂得做人”和“学会做事”这两大特色品牌。海马汽车及其配套厂家的领导多次表示:“如果要招聘员工,首先找海南工业学校,不够的再到别的学校要。”
教师陶海林是学校聘用制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当时仅有中级职称,但学校却把他聘为高级讲师。陶海林说他的成长与学校密不可分,没有工业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壤,他也不会成为全国职教系统首个“模范教师”、“师德标兵”。
海南工业学校有套“快速反应”机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列一个明细单给学校,学校就会根据企业的需要,增加新的课程。去年,金海纸浆业有限公司向学校预定了200多名今年7月毕业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相关课程,利用双休日和假期给学生“开小灶”,学校也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补课费。
海南工业学校创出的“奇迹”,证明了穷山沟仍旧可以办出一流职校。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