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兽医就要为奶户排忧解难”

--内蒙古农大职院畜牧兽医专业师生用医术医德打动奶户

  内蒙古包头市郊北支图村的几百奶户,靠养奶牛致富。奶牛生了病,奶户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农大职院兽医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学生们则说:“学兽医就要为奶户排忧解难”。

  “芦教授可好啦!把牛看好了,把我也看好了!”刘大娘喜不自禁地将我们迎进她的牛栏,指指面前的一头奶牛又回过来指指自己,感叹:“救了咱们家四条命哪!”

  她慢条斯理地说着:“前几年,奶牛价钱飙升,一头普通奶牛炒到一万二,头胎奶牛涨到一万八,上了岁数的农户们纷纷撂了锄把,贷款养奶牛。我也赶风头,不问好歹地从山西买了一头牛,原以为这牛硬棒,谁料三天两头闹病,一分娩就子宫脱落;产犊三次,子宫也脱落三回。幸亏农大职业技术学院的芦永跃教授领着学生来救治,每次都逢凶化吉。”

  刘大娘一手捂胸口边揉边回味:“这两年,牛价跌到三千,头胎牛降到六千都不好找买主。刨去银行利息、饲料款,卖牛奶剩的钱连咱家的生活都越来越难支持。我愁得呀,整宿整宿合不上眼!”

  短短不到两年,奶牛的行市竟萧条到如此地步。记者走访的内蒙古包头市郊北支图村,几百奶户都不称意,奶户个个愁眉苦脸。但是,一说起内蒙古农大职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师生来,却是众口一词,无不连声称谢。

  4年前,从通辽迁来这里的李东江说:“前两年奶牛好的时候,一个乡就冒出三四十号土兽医来,背个小药匣子不懂装懂,专门忽悠你。轻病说成重症,啥病只管输液,输一次液至少敲你三百。我一头得乳房炎的牛被他连输4个钟头吊瓶,愣是输瘫痪了!多亏芦教授他们,不然非死了不可。”

  “现今,土兽医可都转行了!躲得还真快。”另一奶户接过话说:“人家高校来的就是不一样。我要是不听芦教授的话,也养它几百头,这会儿早喝农药啦!”他皱皱眉头吸口烟,叹道:“当初要是全听芦教授的,把奶牛卖了,这阵儿多好!农民就吃亏在太现实上。”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最早建立的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包头市土右旗境内,师生们与当地农牧民打成一片,“上得课堂,下得田头;上课是老师,下课是牛倌”。该校畜牧兽医技术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年来,全自治区的乳牛增加到200多万头(据2003年统计),伊利、蒙牛、兴发等乳制品巨擘迅速做大做强,对奶源的要求由量向质转变;师生们见证了农牧民从不惜砸锅卖铁贷款当奶户,到被贱价奶牛像股票一样套牢苦苦扎挣的生活巨变。

  “但有两点是不变的,”葛院长语气平和地说:“我们的学生通过赤脚医生似的走村串户,为奶户排忧解难,掌握从科学配料到临床诊断系统兽医技能的教学模式不会变;培养医德的校风不会变。”

  芦教授的学生松建东,还没毕业就被伊利公司聘去,负责包头地区奶户奶牛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他说,上学时只要没课,就跟着老师到奶户家看牛病,那会儿交通设备只有自行车,上百里地就乘公交车去;寒冬腊月,给牛做“移胃手术”也得脱得精光赤膊,感冒发烧成了“学艺”的经常代价;从牲口棚返校,同学们都不敢早进食堂,身上的味道实在难闻;咱们都来自农牧区,干兽医活儿最忌讳嫌脏怕累。

  松建东所在的伊利公司某经理说,最早认识小松是在党山窑村伊利公司给左近农户开的例会上,一个农户的奶牛子宫脱落,聘来讲课的老师不敢动手,小松光着膀子三两下便搞定了!“后来到他们学校开招聘会,我一眼就认出他来。”

  记者看到在校学生们早锻炼时,抓着石块练握力、蹲着裆练马步,感到新鲜有趣。芦教授介绍:“给奶牛作手术,体力要求不是一般的。”

  葛院长说,只要技能过硬,该专业700多名学生的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学得好的毕业后自己开门诊创业也容易。

  记者临离开土右旗时,听说当地旗县政府正与伊利、蒙牛等公司、银行协调,为奶户维权。奶户们也越来越认可、信任农大职院师生们的医术医德,都说“银行扒皮,土兽医截血”的日子要成旧皇历啦!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6月17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