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观点集萃:让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热起来

  市场催“热”职业教育

  一方面学生不愿进职校,一方面职场急需大量技术工人,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市场规律似乎在职业教育问题上没有发挥资源调配的作用,难道职业教育与市场规律绝缘?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前些年,职业教育热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的影响,也有市场的因素。“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许多人看轻职业教育;而长期以来,“工人”与“干部”在工资、福利、晋升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也让人们逐渐有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成见,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此外,前几年高校的大幅扩招,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客观上也强化了盲目追求普通高等教育的倾向。

  如今新出现的技工开始吃香,一些地方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软实力”,这其实也是市场规律在对教育资源进行调配的最新反映。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在招聘广告上不再强调什么本科、硕士和博士,而是标明竞争这个职位必须具有何种资格证书。(人民日报)

  发展职业教育是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技术工人队伍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正是承担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

  推进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前提之一也是必须具备一个稳定的、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现实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不少领域和行业,现有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需求缺口巨大,已经成为掣肘这些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工人日报)

  职教是社会发展助推器

  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又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同时它也是大众化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一是工业的全球化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仅靠高校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岗工人的转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都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促进就业。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权益的有效途径。

  然而,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面临观念歧视、投入不足、师资难流动、助学无政策等问题,被人称之为“二流教育”。

  其实,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公众便普遍认同职业教育,将它和学位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例如美国便有8个州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专门统筹、协调和规划全州职业技术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则从中学抓起,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就开始学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则与公司业务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角色。法国的短期职业教育很有特色,学生高中毕业后,接受2年至3年的专业培训,便可很容易地找到工作。这些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共同点便是以市场为“风向标”,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因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来抓。(金羊网)

   正视职教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这个和谐社会发展需求,既为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机,也不可避免地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凸显。首先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目前全国中职学校的30%是信息技术类学生,高职学校的20%是工商管理类学生,均大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技术类专业所占比例。现在职校工科类偏少,与市场对人力需求的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无疑需要教育部门重新优化组合职业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层次也要随产业结构高移而提高,以适应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近年凡是偏离了这个办学方向的职业学校都付出了职业人才培养的“无用功”。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学校都在积极准备“升本”,一些中职校也不把目标放在如何让学生学好技能,而是放任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深造,一方面加大对学生文化课的补习,一方面取消实践环节,这种学历化办学倾向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t望新闻周刊)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1月13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