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几年,随着我国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提高城乡劳动大军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从我国目前不同省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在生源规模、可供给资源、宏观调控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各省区在具体落实扩大中职规模时,只有结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才能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真正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
一、生源规模发展趋势及分析
从生源情况看,2005年以后全国初中毕业生总体数量将缓慢回落,到2007年将下降至2100万人左右;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000万人以下。其中,以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为主的全国近一半省区未来几年初中毕业生数呈减少态势。与此同时,以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为主的我国11个省区的初中毕业生数却呈迅猛增长势头。考虑到各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等因素的差异,因此至2010年,预计我国31个省区的中职招生可供生源情况与2002年相比将呈现四个特点:
(1)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招生人数将逐步减少,可招生规模各保持在5-7万人之间,其中,北京的预测生源规模将比2002年的实际招生人数减少近40%,上海和天津也将分别减少25%和10%左右。
(2)浙江等11个省区未来几年可招生人数目前基本保持平衡或略有增长,但增幅不超过目前实际招生人数的一倍。这些省区大部分为沿海地区。
(3)四川等4个省区未来几年可招生人数将比目前增长一倍左右。
(4)河南等13个省区未来几年可招生人数将是目前的一倍以上,这些省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表1 “十一五”期间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情况
2010年招生规模 |
与2002年招生人数相比 | ||||
5万以下 |
5-15万 |
15-25万 |
25-45万 |
45万以上 | |
|
北京 |
|
|
|
负增长 |
|
内蒙古 |
辽宁 |
河北 |
山东 |
增长 |
|
|
|
山西 |
四川 |
增长 |
西藏 |
海南 |
甘肃 |
江西 |
安徽 |
增长 |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分析
(一)指标的设计
对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涉及诸多方面内容。本文以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的设计原则,从政府宏观调控、资源现状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可量化为以下五个综合性指标。
结构协调水平指标(X1)--采用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来表示,简称中职招生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主要反映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的努力程度。即使某地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大,但通过地方政府的统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对比例,仍可以使当地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达到较高的协调水平。因此,此指标对衡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规模水平指标(X2)--采用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该年度满足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之平均适龄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简称中职招生强度。
结构协调水平指标主要是以高中学龄段学生作为基数,集中反映出学历教育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力度;而发展规模水平指标是以适龄人口作为基数,其内涵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个部分,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在整个适龄人口中所能供给的“容量”。这一指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强度指标,相当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毛入学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
拥有资源水平指标(X3)--即16-18岁平均适龄人口人均拥有财政性教育经费、固定资产、校舍面积和专任教师数的综合状况,简称中职资源强度。这一指标综合反映出适龄学生可利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水平,比较全面和客观描述职业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度。指标剔除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避免目前一些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因招生不足而出现的资源过剩的虚假现象。同时,该指标也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全日制在校生服务,也要为非学历培训服务、为农民转移培训服务的思想。
财政投入水平指标(X4)--即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扣除高等教育后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简称中职投入水平。
这一指标重点反映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既剔除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剔除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影响。这是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太大,而且高等教育明显具有跨区域服务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评价地方政府投入强度时不将其列入考虑范围,以增强各地区间比较的公平性。
资源质量水平指标(X5)--采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指标。
该指标简单明了,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基本反映出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质量水平,体现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原则要求。
(二)单指标的区域比较分析
1.招生比例。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0%。其中,15个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
从总体看,中职招生比例由东向西呈逐步减少的态势:东部9个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已超过45%。浙江省由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明确,使得其比例达到51%,位居各省区之首。中部除河南和湖南外,其余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集中在30%-40%的区域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有三分之二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低于40%,其中,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4个省区低于30%。
表2 2003年各省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分布情况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45%以上 |
浙江(0.51) |
|
重庆(0.47) |
40-45% |
江苏(0.44) |
河南(0.43) |
广西(0.41) |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30-40% |
|
山西(0.38) |
四川(0.35) |
低于30% |
|
|
甘肃(0.27) |
2.招生强度。2003年度全国平均中职招生强度为0.2178,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10000名适龄人口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2100人左右。全国共有12个省区的招生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浙江、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辽宁、陕西、山东、湖南、福建和山西。
按东、中、西部分:东部除广东外的8个省区,其招生强度均在0.2以上,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浙江和北京的招生强度已突破0.4,位居各省区前列,上海、天津、重庆和江苏的中职招生比例也已超过0.3。中部10个省区的招生强度均在0.3以下。其中湖南、山西、河南和江西的招生强度处在0.2到0.3之间。西部除重庆和陕西外,其余10个省区招生强度在0.2以下。其中贵州、西藏和青海的中职招生强度在0.1以下。
表3 2003年各省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强度分布情况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0.3以上 |
浙江(0.47) |
|
重庆(0.32) |
0.2-0.3 |
辽宁(0.28) |
湖南(0.26) |
陕西(0.27) |
0.1-0.2 |
广东(0.19) |
河北(0.19) |
四川(0.19) |
0.1以上 |
|
|
贵州(0.09) |
3.资源强度。上海、北京、天津和浙江4个省区资源强度占有明显优势,位居各省区前列。而江苏等其余10个省区的资源强度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资源强度较弱的省区,如宁夏、青海、黑龙江、西藏等,其人均可供给的预算内经费不算很低,但由于人均可供给的校舍面积、固定资产值和专任教师数等偏低,使得综合资源强度排名落在后面。因此,这些省区今后的发展应更多地关注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4.投入水平。2002年全国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除去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到10%。最高北京为13.5%,最低西藏仅3.9%。超过10%的省区共12个,依次为:北京、内蒙古、辽宁、海南、甘肃、天津、福建、山西、上海、山东、宁夏和河南。
东部7个省区的投入比例均在8%以上,但有3省区在全国平均线以下;中、西部各省区分布的差距比较大,内蒙古、海南和甘肃3省区的投入比例都在11%以上,而投入比例低于8%的9个省区均在中、西部地区。
表4 2003年各省区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强度分布情况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0.6以上 |
上海(0.90) |
|
|
0.4-0.6 |
福建(0.46) |
吉林(0.45) |
重庆(0.43) |
0.3-0.4 |
广东(0.39) |
海南(0.39) |
陕西(0.39) |
0.3以下 |
|
黑龙江(0.28) |
宁夏(0.29) |
(注: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省区中职资源强度系数)
5.学历达标。2003年,北京和上海的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学历达标率已超过80%,位居各省的前列。从整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学历达标率从东到西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东部有8个省区的学历达标率在66.5%的全国平均线以上,占东部全部省区的近九成;中部一半省区的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平均线以上;而西部只有2个省区高出全国平均线,其中的4个省区其达标率在60%以下。
表5 2002年各省区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强度分布情况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0.11以上 |
北京(0.135) |
海南(0.115) |
内蒙古(0.129) |
0.09-0.11 |
福建(0.109) |
山西(0.108) |
宁夏(0.105) |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0.08-0.09 |
广东(0.087) |
河北(0.089) |
重庆(0.09) |
0.08以下 |
|
安徽(0.067) |
四川(0.074) |
表6 2003年各省区中等职业学校学历达标分布情况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0.8以上 |
北京(0.81) |
|
|
0.67-0.8 |
辽宁(0.73) |
吉林(0.74) |
西藏(0.70) |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0.6-0.67 |
|
安徽(0.66) |
贵州(0.66) |
0.6以下 |
福建(0.57) |
江西(0.56) |
四川(0.59) |
(三)发展水平结果排序
根据对五个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和计算,按中职发展指数进行排序,结果如下:
表7 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发展指数排序)
区域 |
省区 |
发展指数(I) |
区域 |
省区 |
发展指数(I) |
一类区域 |
北京(东) |
0.97 |
三类区域 |
海南(中) |
0.60 |
上海(东) |
0.90 |
广西 |
0.60 | ||
浙江(东) |
0.89 |
河北(中) |
0.60 | ||
天津(东) |
0.86 |
云南 |
0.60 | ||
二类区域 |
重庆 |
0.75 |
宁夏 |
0.57 | |
辽宁(东) |
0.73 |
内蒙古 |
0.56 | ||
江苏(东) |
0.73 |
江西(中) |
0.56 | ||
福建(东) |
0.70 |
安徽(中) |
0.56 | ||
山东(东) |
0.70 |
吉林(中) |
0.56 | ||
河南(东) |
0.66 |
四川 |
0.55 | ||
陕西 |
0.66 |
黑龙江(中) |
0.53 | ||
广东(东) |
0.65 |
湖北(中) |
0.52 | ||
山西(东) |
0.65 |
甘肃 |
0.51 | ||
湖南(东) |
0.65 |
四类区域 |
新疆 |
0.47 | |
全国平均 0.64 |
贵州 |
0.45 | |||
西藏 |
0.34 | ||||
青海 |
0.33 |
排序结果分为4个区域:第一类区域内共有4个省区,属东部地区,其发展指数均在0.85以上;第二类区域内共有10个省区,其发展指数均在0.65-0.75之间(第一、二区域内省区的发展指数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之上);第三类区域内共有13个省区,均为中、西部地区,其发展指数在0.51-0.60之间;第四类区域内共有4个省区,为西部地区,其发展指数均在0.48以下(第三、四类区域内省区的发展指数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
三、区域中职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一类区域分析
第一类区域内4个省区按中职发展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这4个省区依靠经济、人文、地理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多年来发展职业教育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加上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协调水平、发展规模水平和拥有资源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各省区的领先位置。从今后几年当地招生的生源情况看,北京、天津和上海将出现负增长,浙江将基本保持平衡。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利用好现有的优质资源将成为这些省区今后的主要任务。
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数达到0.97,位居各省区之首,高出位居第二的上海0.07。在五项发展水平指标中,经费投入和师资学历达标二项指标位居各省区之首,中职招生比例、招生强度和可供给资源强度三项指标位居第二。2003年北京市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达到49%,仅次于浙江省,已基本接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今后几年北京市应积极扩大优质生源规模,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有序、健康发展的态势。
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9,与其他省区相比,上海市在可供给的职教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位居各省区之首,2003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职业学校的人均固定资产总值(按适龄人口测算)达到5245元,远远高于其他省区,比位居第二的北京市要高出1547元。另外,在师资质量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200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校)专任教师的本科学历达标率为80.7%,比位居第三的吉林省要高出6.5个百分点,仅比北京市差0.4个百分点。今后几年,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吸引外省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优质生源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好可供给的优质资源。
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89,仅比上海差0.01。浙江省在中职招生比例和招生强度两项指标上位居各省区之首,为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几年,浙江省要在保持高中阶段的中职招生比例不低于50%的前提下,加大相应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环境条件,使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86,比排行第五、位于第二区域首位的重庆市高出0.11个百分点。2003年,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为47%,仅次于北京和浙江,比上海高出2个百分点。天津市在可供给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其中人均可供给校舍面积和人均可供给专任教师两项指标领先其他各省区。未来几年,天津市要在积极探索扩大生源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并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达标率,以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二类区域分析
第二类区域10个省区中,东部5个,占一半;中部和西部分别占3个和2个省区。列前六位的省区依次是:重庆、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和湖南,这些省区以东部为主,其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均在0.7以上,比排列后五位省区的指数要高出0.4以上。从今后几年的招生规模变化趋势看,这六省区将比目前的招生规模增长50%左右。
重庆市位于第二区域之首,在全国各省区排行第五。重庆市2003年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为47%,与天津相当,仅次于浙江和北京,比上海高出2个百分点。招生强度排行第五。至2010年,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可招生预测人数在20万人左右,比2002年增长60%左右。今后几年,重庆市要在积极扩大中职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并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可供给强度,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
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73,2003年中职招生比例和招生强度分别为0.43和0.28,在各省区的排名中列第八和第七位。辽宁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着比较好的环境和基础,2002年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强度排列全国第三,师资质量排列全国第四。预计辽宁省未来几年的中职招生规模将比目前增长54%。今后几年,辽宁省要在继续扩大中职招生比例的同时,加大对硬件的投资和建设,增加固定资产总值,使职业教育更趋健康,有序发展。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73,与辽宁省大体相当。其中职招生比例、招生强度、可供给资源强度、师资质量等四个方面指标在全国的排位都在五到七位之间。从发展趋势看,江苏省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招生规模将趋于峰值,超过50万,比2002年30余万人的规模将增长70%,至2010年回落到45万人左右。因此,江苏省今后几年要根据各年度实际生源情况调控好中职招生比例,同时重点加大对职教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力度,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70,全国排位第八。2003年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44%,位居第七;招生强度0.24,居十一位;资源强度0.46,排第五。这表明,今后几年福建省在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从发展规模上看,福建省2007年以后的招生人数将突破20万人,比目前增长40%左右。同时,福建省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70,其综合发展水平与福建省相当。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42%,招生强度0.27,分别位居全国的第十一位和第九位。到2010年,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可招生规模将超过48万,比2002年增加10万人。今后几年山东省要扩大对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的投入比例,增加固定资产总值,以提高职教资源的可供给能力。
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66,在全国排位第十,处于中部地区的领头羊位置。从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情况看,2003年中职招生比例为43%,与辽宁省和湖南省并驾齐驱,处于全国前十名的位置。而由于其适龄人口基数较大,因此招生强度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线。河南省今后几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生源规模将达到80万,位居各省之首,是2002年实际招生人数的1.4倍,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今后几年河南省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的提高,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规模较大幅度增长的需要。
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66,在西部12省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重庆市。2003年中职招生比例为41%,与西部的广西和云南不相上下,但其招生强度达到0.27,在全国各省区中列第八位,因此总体排位相对比较靠前。陕西省到2007年的可招生规模将达到35万人,比2002年的实际招生规模增加一倍以上,以后将回落至30万人左右,但也比目前要增加13万人左右。因此,今后几年陕西省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在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比例的同时,必须增加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的投入和固定资产总值,高度重视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大力开展合格教师培训工程。
广东省、山西省和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均为0.6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今后几年的生源规模将突破60万人,是目前的一倍以上,仅次于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任务同样十分艰巨;山西省今后几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规模将比目前扩大一倍左右,达到30万人;湖南省今后几年的招生规模也在30万人以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这3个省区在保持中职比例不断扩大的同时,要保持其他相应条件的协调发展。广东省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性职教经费的投资力度;山西省要重点加快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湖南省主要要提高职教资源的可供给强度。
(三)三类区域分析
这一类区域包括海南省等7个中部省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6个西部省区。
从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看,这13个省区中除广西和云南中职招生比例超过40%外,其余省份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这些省区今后几年都面临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生源的增加,除河北、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4个省区的规模增长在80%以内外,其余九个省区的规模都将增长一倍或一倍以上。其中,海南、江西、广西、云南、宁夏、安徽和甘肃的规模增长将超过120%,并且江西、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绝对招生人数将达到或超过30万人。因此,这一区域的大部分省区今后一个时期首先面临着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重大任务。
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水平看,海南、云南、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招生强度都在0.15以下,不到浙江的三分之一,而中职招生比例又比浙江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急需扩大规模。
从中等职业教育拥有资源水平分析,四川、宁夏、黑龙江和湖北的可供给资源强度都在0.3以下,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但从生源分析,今后几年上海将减少,而上述这些省区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生源与资源供给矛盾十分突出。这表明在扩大生源规模的同时,需要加大对相关资源的建设和投入力度。
从财政投入水平分析,内蒙古职教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13,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而江西、湖北和湖南的投入强度不到内蒙古的一半。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投入差异巨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资源质量水平分析,2003年这一区域有11个省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低于全国66.5%的平均线,师资质量总体水平偏低。师资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对此,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一些地区来说已十分重要而且迫切。
(四)四类区域分析
这一类区域4个省区在招生比例、招生强度、职教经费投入强度等方面在全国各省区的排名中均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导致整体发展水平排名靠后。从发展趋势看,这几个省区今后几年的人口将呈快速增加态势,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预测,至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比2002年增长120%以上,但是,应该看到,除贵州外的其余3个省区当地招生的绝对人数均未超过10万人。对此,今后几年这些省区一方面要意识到扩大规模这一现实并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自身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几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缩短与其它省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京、津、沪等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通过多种联合办学的途径和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作者:上海市教科院职教所 陈嵩 马树超)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编号:FJB011362)之主要成果。课题组主要成员:马树超(组长)、陈嵩、应文涌、郭扬、徐涵、黄志良、刘韵琴、杨伟军、任天生、马志宏、杨开俭、陈娟、黄芳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 2005年6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