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开辟通路,徒步也要提前抵达;寻声救苦,徒手也要尽力救援……你一定要痛哭,痛哭,证明生命还顽强抗争;你一定要挺住,以挺住的方式获得拯救。请一定相信,再大的灾难,有我们共同面对。
“心系天下求学人”是奥鹏的一贯承诺,面对大灾考验,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正在践行自己的承诺,学生服务中心的回答尽在行动中,言语中只有一个“爱”字。
作为中国最大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奥鹏在全国有1400多家学习中心,学生超过20万人。而在这次地震中,奥鹏有4个管理中心,57个学习中心,7932名学员身处灾区。震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紧急筹备了赈灾物资,五进灾区,开始了这一终生难忘的旅程……
一进灾区,兑现承诺,挺进广元,让15个学员住进帐篷;二进灾区,爱心接力,多一顶帐篷,多一个家;三进灾区,驰援青川木鱼镇中学;四进灾区,传递真情,电大奥鹏是一家,让我们共同坚守;五进灾区,或许只为向小朋友说声:节日快乐!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灵魂净化。五进灾区,五指连心。每个奥鹏人心中都铭刻着“大爱无疆”四个字。这次赈灾过程中,奥鹏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也在生动演绎。从此,中国公民和企业公民成为两个最动听的名字,名字中都有一个主题――“责任”。
大爱无疆,奥鹏五进灾区援助近300万
“我们和你在一起”
――一份教育企业的责任书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让奥鹏人异常揪心。作为中国最大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奥鹏在全国有1300多家学习中心,学生超过20万人。而在这次地震中,奥鹏有4个管理中心、57个学习中心、7932名学员身处灾区。
“赈灾就是命令!我个人为灾区捐款20万元,请所有奥鹏人立即行动起来!”这是奥鹏常务副主任赵敏5月14日从美国赶回北京的第一句话。“心系天下求学人”是奥鹏的一贯承诺,在今年3月初,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就曾向云南偏远地区泸沽湖捐建了爱心小学,将远程教育第一次引入少数民族地区。这次地震同样考验着奥鹏,有学员在灾区更让奥鹏人懂得“以身之痛,与之同痛”。
“我们和你在一起”,奥鹏人对灾区同胞发出了真挚的心声呐喊。
群策群力,践行承诺
在赵敏发话之前,第一次员工捐款早就在5月13日下午紧急启动,所有员工都自发地参与到赈灾中来。从13日至16日的“黄金救助72小时”内,奥鹏400多名员工的捐款就达到了470154.5元,所募捐款全部赠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但捐赠活动并未就此停止。奥鹏同时迅速成立了“奥鹏赈灾行动小组”,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电话、短信等了解灾区奥鹏师生的情况,并对外公布了“400”灾区学生求助热线。
一名普通的奥鹏员工在公司内网上写道:“一行行的伤亡数字和报道,触目惊心。我们一边忙碌地进行着正常工作,一面不断地联络着地震周边地区的学习中心。那里有昔日一起从事工作的同事和朋友,更有着奥鹏成千上万的学生!”
5月19日,奥鹏远程接待中心接到了第一个学生求助电话,来自四川广元奥鹏学习中心的向文称:“在震后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很多人只能睡在路边,承受无际的风雨。”
5月20日,四川省平武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学生李玉波来电求助,反映当地天气极其不好,一直在下大雨,很多当地居民及军人都没有避雨之地……
此后,奥鹏共收到17个类似的求助电话。消息传出,奥鹏内部员工早已群情激昂,“让我去吧,他们的呼唤就是命令。”很多人争相报名,包括公司的管理层也在其中。
5月20日,奥鹏中心北京总部5名员工组成了赈灾第一小分队奔赴四川广元。而之前更多的奥鹏人早就为赈灾做了准备,在北京帐篷脱销的情况下,奥鹏调用多方渠道紧急募集了42顶帐篷。小分队在西安简短修整期间,奥鹏西安直属学习中心又为他们补充了紧急备用药品、卫生消毒用品、应急食品以及大米、水等救灾物资。
5月22日下午第一救灾小分队抵达广元,将所有物资捐赠给了广元电大;5月23日,赈灾第二小分队的4名员工带着紧急采购的第二批89顶帐篷,启程前往四川广元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又将帐篷分别送到广元、陇南和平武等地区。
重建家园,一马当先
此时,震区中奥鹏体系内的教师和学员联络统计工作已经完成,虽然有13个学习中心不同程度地被毁,但无一人伤亡。可是,面对数千名学员,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开展灾区学习中心的重建工作。
在大灾之后的数天内,奥鹏的每一名员工都在自发积极地行动着。一个个电话打出去,一条条信息回过来,每一分钟每个人都在努力更努力、奋发更奋发地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5月20日,奥鹏再次紧急调集了50万元的学习中心灾后重建专款,分别捐献给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个省级电大的奥鹏管理中心。同时继续发动全国奥鹏学习中心的力量,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对口支援灾区学习中心重建。
5月21日,在得知四川电大和重庆电大部分分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设施、教学平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后,电大在线和奥鹏中心当即决定,推出价值30万元的震后灾区电大平台援建计划。本次推出总价值超过30万元的援建计划,将主要从教学平台硬件设备、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应用软件、技术支持服务、教学资源恢复等方面进行。
为了援建灾区电大尽快恢复教学工作,电大在线和奥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工作。奥鹏体系也在全国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呼吁社会各界,帮助灾区电大系统尽快恢复、重建,帮助无处求学的学生们尽快恢复学习。
逆境奋发,三进灾区
随着赈灾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密切关注灾情及救灾进展情况的同时,根据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主动请战要求,会集相关人员迅速部署了针对青川木鱼中学的救灾援助方案,并指出救灾援助必须要快,要落到实处、落到关键结点、落实到人。青川木鱼中学,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惨重的学校之一。温家宝总理曾为之痛哭流泪。为了这里的学生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立刻紧急筹备了赈灾物资,三进灾区,开始了第三次援建旅程。
当得知地震中青川县木鱼中学一栋宿舍楼倒塌,导致286名学生死亡的消息时,抱着“要尽快让学生们复课”的愿望,奥鹏第三批赈灾、援建小分队,带着156顶帐篷于5月25日早晨7点再次启程。到达西安之后,又马上采购了学校急需的教学及学习用品,包括两部发电机、10台电脑、2台彩电、2台DVD,还有320套课本、笔和书包等学习用品。广元至青川的公路受地震影响已经多处滑坡、路面受损严重,经过一路坎坷艰难,并经历了一次5.4级的余震之后,小分队在5月27日将物资安全送到了青川。
为了孩子,再进灾区
继前几批赈灾行动和救援物资抵达之后,灾区的最迫切需求仍然集中在居住条件即帐篷上,这时重建工作仍未完全展开,危房无法居住。5月31日,奥鹏教育中心第四批赈灾小分队抵达四川成都,这次的救援帐篷数量最大,一共200顶。因为时间紧急,29日只有49顶帐篷成品从厦门空运至成都,奥鹏员工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赶往工厂,等工人连夜赶工完成后,走水路经江西、湖北,又改陆路赶往成都,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赶路后,终于在6月1日带着帐篷抵达成都。
6月1日是儿童节,在等待帐篷的焦虑中,奥鹏第五批赈灾小分队已购买了近500册的图书、400套文具和书包,预备在这一天去看望都江堰受灾严重的新建小学的学生。帐篷到位后,他们与成都电大的教师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前往彭州电大奥鹏学习中心,另一路人赶往崇州电大奥鹏学习中心和大邑设立的学习点。彭州与汶川相邻,下面的学习点受灾严重,救援小组送去了25顶帐篷。崇州一方的师生都没有伤亡,但是校舍损毁严重。之后一行人又赶往绵阳电大,校舍已经成为危楼,尽管已经向教育局递交了1300平方米板楼作为校舍复课的申请,但师生们目前仍必须随时准备执行人员撤离计划。最后的行程是江油电大,第一批的帐篷已经在这里投入使用。此外,奥鹏赈灾队伍给都江堰向峨中学和教育局送去帐篷的当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雨,那里的学生及民众及时受了益。
6月3日晚,救援小组能够抵达的地点都已经走完一遍,随着帐篷在各电大的陆续分发到位,奥鹏的第一阶段救援行动也进入到了物资统计和总结的状态。截至6月2日,奥鹏已经组织了五批赈灾、援建小分队,累计为四川广元、青川、陇南和平武等灾区送去549顶帐篷,以及手套、口罩、食品、药品、学生用品等物资,累计约300余万元,其中仅向青川地区援助就超过了100万元。下一阶段奥鹏将集中关注震区学员复课后的相关问题。
“一进灾区,兑现承诺,挺进广元,让15个学员住进帐篷;二进灾区,爱心接力,多一顶帐篷,多一个家;三进灾区,驰援青川木鱼镇中学,;四进灾区,传递真情,电大奥鹏是一家,让我们共同坚守;五进灾区,或许只为向小朋友说声:节日快乐!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灵魂净化。五进灾区,五指连心。每个奥鹏人心中都铭刻着‘大爱无疆’四个字。”
这是奥鹏内部论坛上发人深省的一段宣言,这段宣言凝练了奥鹏人对灾区人民共同的愿望――我们和你在一起。在这次赈灾过程中,奥鹏人集体用血汗撰写了一份教育企业的责任书。把教学育人、抗震救灾合成为一个关键词――“责任”。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员工,他们在血脉中流淌着责任,奥鹏才能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网络教育服务机构。
因为自强,民族乃兴!因为责任,企业则强!
青川,我们来了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青川赈灾纪实
青川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地震发生之后,所有的交通和通讯全部中断,关庄――乔庄――木鱼一线房屋几乎全被摧毁,在红光乡,四个半生产队被滑坡掩埋,还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阻隔了红光、石坝、马公等三个乡近万人的唯一交通路线。
青川木鱼中学,是当地最悲惨的学校之一。地震时,全校800多名学生多数在一栋1967年修建的“新光医院老楼”里面午休,几秒钟后,主楼迅速崩塌,学生死亡人数达286人。
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5月25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组织了第三批驰援青川小分队,携带教育部指定筹备的用于师生恢复教学所必需的教学帐篷、生活帐篷、文具用品、名牌电脑、打印设备、大屏幕液晶电视、发电机和卫星接收器,以及大米、方便面、饮用水、消毒用品、床单、枕头、棉被和雨衣等生活用品,从北京出发,目的地正是青川县木鱼中学。
驰援受阻
广元,是进入青川的必经之路。
5月25日奥鹏赈灾小分队尝试进入广元。下午5点左右,运输车还未出西安城就下起了雨。领队赵敏不停地拨打手机,联系其他几路同样赶往青川的队员。其中有些人已经过了广元,临近青川,因青川的通讯还没有恢复而失去了联系。
车辆行驶途中突然发现窗外的人群开始骚动,不论高楼矮楼,都不断有人从屋内往外跑,在屋外的人则抬头观看附近建筑的楼顶。“地震了吧?”一个队员反应过来。持续不停的电话拨打终于有了反馈,临近青川的一位队员告知有余震发生。赵敏当即命令其他几路人员立刻返回西安,尽快远离地震带。返回西安后,队员们才得知这竟然是自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达6.4级,震中就是青川。
在返回西安的路上,队员们联系了西安机场货运处,从物资中调出了50顶帐篷搭乘东方航空公司23点20分起飞的最晚一班飞机前往四川成都。“既然已经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就让这些急需物资通过其他途径早日到达需要它们的地方吧。”队员们暗想。
5月26日凌晨两三点,从各处返回的队员终于集齐。据走陇南路线的队员称,26日下午下雨时,运输车正走在夹山道上,两侧的山坡已经开始不断发生滑坡,泥石滚落,虽然车子避开了石流,但道路中断。最后他们是跟随当地的军车下公路,从村里小道绕出来的。
接下来能做的,只能是等待。漫长的一夜。临近四点,所有队员集结在始发地点,他们长舒一口气,但接下来的指令却是“全员返程”。队员们很不甘心:“虽然余震不断,虽然路况不详,但这一切早在出发前就做过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怎么能就这样返回呢?”在从北京飞西安的飞机上,所有队员就都在想:“我们带的物资够不够,到了西安还要补充哪些?到了青川后我们要做哪些事情?”他们生怕落下了什么,想到还深陷在地震的恐惧和悲伤中的孩子,他们在西安特地买了电视、电脑、DVD……希望青川人能够早日走出阴霾,露出笑容。“无论如何必须下青川,即使带不了物资进去,也要去了解那里的受灾情况,去看看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还可以将路况摸清好通知大部队挺进。”没有动员,赈灾小分队7名队员依然决定,带着一辆物资车朝青川前进。
因为头天的余震,前往青川的路上又出现了几处塌方,为了便于行进,奥鹏赈灾小分队决定将物资进行重新组合,原先自备的给养全部卸车,只将帐篷、棉被、枕头、水、方便面、大米、电脑、打印机、发电机,以及学生们用的书包、笔和本等文具用品装配了一辆大厢式货车。出发前,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我们必须要确认自己是具备自律能力的,我们是去送物资做援助,不能成为被援助的对象,这样对不起灾区人民也对不起家人和朋友。所以,我们必须确认共识。”于是,小分队成员在商议后的生死状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生死状上写道:“我,自愿前往青川!不冲动、不盲动、不擅自行动!保持团队(7人小组)协作!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到青川,送到老师、孩子们的手中!尽全力活着回来!”
挺进青川
5月26日,在西汉高速公路经过4个小时的奔波后,7人小组带着奥鹏赈灾物资运输车于晚上8点到达勉县服务区。经过秦岭服务区时,举目所见都是满载的运输车,在朱雀隧道段,高速路因施工改为单车道行驶,狭窄的车道上小型车也只能跟在重型车后面缓慢爬行。山景虽然像地震前一样连绵不绝,但许多山坡植被大面积缺损,褐黄或灰白的土石暴露出来,如绿色绒毯之上的癞痢疮疤。路边本该是河流的水道裸露出大片的石滩,流淌的只有稀稀拉拉的淤黄泥汤。一路上不时能看见滑坡后的山麓满坡碎石,保持着成片下泻的排列,近在触手可及处,若有一个小余震那些碎石马上就会下滑阻断道路。抵达广元已是深夜,独立小组做了短暂的休整,并与广元当地的联系人进行了沟通,确认了此次支川的最终目的地――青川县木鱼镇木鱼中学。
驶入山区不久,因地震垮塌的房屋就越来越多地映入眼帘。有的灾民正在自家已经垮塌的房屋废墟中不停地翻找,有的灾民正在搭着自建的帐篷,路上看见了各式各样材料拼凑成的帐篷,连遮风挡雨都谈不上,就更别提能抗震了。“路太难走了。”救援组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只能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从废墟中寻找能用的东西。
接连的余震阻断了交通,救援物资运不进来。在行驶过程中,救援组随时要提防可能落下的山石袭击。随着青川越来越近,沿途随处可见开裂的路基、山石自由落体后把地面砸出的坑,以及修复清理到路两侧的碎石。因为余震路断了,抢险部队正在抢修,为了排除任何一处可能存在的险情,抢险人员们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奥鹏赈灾小分队的物资车,就在停停走走中轧石前行。
5月27日下午,救援小组到达青川县城。从进入青川起,目光所及之处均是垮塌的房屋和布满裂缝的墙壁,简直就是“山崩地裂”。开车行进在S105省道上,经过一个小商业区时,原本熙熙攘攘拥挤的繁华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残缺不全的房屋。鼓舞人们斗志的红色横幅挂满青川县城街道上方,在残垣断壁的映衬下使人热血沸腾,只有“绿军装”才带给人们伤痛后最值得信任的依靠。
青川当地的接头人不让奥鹏赈灾小分队去木鱼镇,称那里的路断了。赈灾小队很不甘心地悄悄找到驻军部队询问路况,他们说:“路通了,就是危险,不好走。”这个答案使赈灾小分队明白,当地的朋友害怕他们出危险。进入青川前,小分队已经被告诫过很多回。从广元开始,这样的“美丽谎言”就没有停止过。广元当地的人阻止他们进去,理由是路不通,而且经常会有石头掉落等。“但我们一定要进去,路不通我们可以等,再不行我们背着物资可以徒步行进。”救援小组的一名成员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
木鱼中学,是一个初中学校,被夺去生命的286名学生占镇内总人口约10%,是当地伤亡最为惨重的学校之一。据公开数据称,这所学校有200多名学生齐齐被掩埋于百米深的地底。然后,一日之间,因为堰塞湖,又被淹没在百米深的水下。那些孩子经受的是怎样的一种灾难?奥鹏赈灾队员无法想象,灾情的严重让每个人都心急如焚,来不及休息就又出发了。
木鱼中学
前往木鱼镇,必须要走盘山公路。此路被同行者称为“疑老哂”,路线状如盘肠,纠缠曲结。公路盘着山走,右边是峭壁,左边是深渊,偏偏上下坡度巨大,常常超过30度倾斜。每次经过拐弯处,运送物资的货车车身便急剧倾斜,虽然减为龟速爬行,但随路面剧烈摇晃的货箱仍然令人神经高度紧张,车身似乎随时都会失去重心,轰然翻倒。而崖壁大片剥落,有时是整片山坡都滑脱。因车队所到之处,前方路面都已打通,滚石已被清走,所以没有见到大量碎石将路面堆叠堵死的状况,但从几乎相隔几步便有半边被砸得沉降的路面,以及一侧深谷与河流中堆积或散落的巨大滚石,仍然可以想象地震时大塌方的恐怖。到达木鱼镇时,所有人都是满头大汗。
倒塌的废墟遍布于大街小巷,使人怀疑这里是不是刚经历过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在零乱不堪的街道上根本找不到前往木鱼中学的路,一行人迷失在钢筋砖瓦堆中。值得庆幸的是,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当地青年听说赈灾小队要去木鱼中学,便自告奋勇地要做向导。木鱼中学的围墙已经不见了踪影,残缺的大门柱孤单耸立,只有空地上驻军部队在操场上为孩子们搭建的帐篷学校在证明它的存在。面对现实,奥鹏赈灾小分队决定将支援给老师孩子们的物资另择地点存放。按照木鱼镇联络人和青川县教育局关老师等人的建议,小分队决定将物资存放在上马村小学操场上,并委托该校刘校长代为接收照管。
我们还会再来
上马小学,地势低于木鱼中学,两校相隔七里山路。上马小学校园情况比完全毁为废墟的木鱼中学略好,但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的屋顶墙壁都已大片崩塌,学生宿舍的大半屋顶更是早已不见,屋内还可见到落满土石的双层床铺,有的床铺上还丢着破烂的课本。上马小学校园内也搭着一间帐篷教室,教室里桌椅齐全,课本码得整整齐齐。问过才知道,这间教室是留给5月30日那天某校初三学生复课用的。上马小学自己的学生,还没有复课的明确计划,只有学校老师与家属带着几个孩子,集体住在篮球场上的一个大帐篷中,帐篷里搭着双层床。
地震将这所小学的校门震塌了,货车进门遇阻,刘校长正带领几名男教师拆除残墙使路变宽。终于找到了一块适合码放物资的场所,却也挤占了他们原本就不多的平坦空间。从开始卸物资的那刻起,所有能看到的人全部加入了行动,有几位身上带有明显伤痕的老师被劝阻不要参与卸货工作时,他们回绝了,轻松而又坚定地说:“这点伤算啥子哟!”“早卸完,你们好早休息!”“大家一起干,速度会快的!”突然,地下响起沉闷的低吼声,由远及近、由小渐大,脚下的大地瞬间剧烈地抖动起来,人就像是在暴风雨的大海中飘荡的一叶孤帆。眼前的房子随震波一起抖动,玻璃、墙砖噼里啪啦地往地上掉落。十几秒钟后,大地恢复了平静,而这里的人们仿佛未经历过刚才的时刻,仍旧继续着……卸货的过程是快速的,是充满欢笑的,这笑声是从老师和围观的孩子们身上发出的。经过近一小时的努力,满载的货车终于清空了。临出校门时,校长坚定地说:“我代表木鱼镇的孩子们,代表木鱼中学的孩子们谢谢你们,请放心,我们会将所有的物资完整地转交给他们!感谢你们!”
赈灾队伍离开了青川,但队员们的心却久久地留在那片土地。“青川,我们还会再回来!木鱼中学,我们还要为你做得更多!”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3日,七版
(责任编辑 尹瑜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