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帮中小学生度过心理危机急性期

――访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肖水源

  汶川大地震不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且对所有幸存的受灾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打击。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肖水源建议,灾后两周是中小学生承受严重心理打击的急性期,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心理难关。

  记者:为什么灾难在短时间内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肖水源:地震导致学生心理创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目睹同学、老师、父母及其他亲人的受伤和死亡;自己受到严重的躯体伤害,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的残障;原来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情感支持;等待救援过程中所遭受的折磨;灾后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困难,需要进行艰难的重新适应等。

  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对灾难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无法理解灾难及其产生的巨大破坏,不知道将来还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因此,在灾后最短的时间里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关怀非常必要。

  记者:在地震发生的两周内,受灾中小学生主要会面对哪些心理危机?

  肖水源:一般在地震发生两周内,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心理反应的一种或几种:恐惧,是一种对可怕后果的不确定感,学生担心未知的灾难还会落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以及如何应对;麻木,灾难形成的强烈打击,使学生暂时地失去心理反应能力,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对周围环境不能做出正常的反应;否认,在短期内部分学生不能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事情发生,在心理上不能接受亲人、朋友的去世,不能接受自己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等方面的事实;悲伤和抑郁,因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亲近者的受伤、死亡而悲伤,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少数学生还会在悲伤、抑郁、痛苦、内疚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厌倦生活,形成自杀意念。当然还有像“精神崩溃”、“幼稚化”等非常严重的心理危机。

  记者:面对这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我们应该做什么?

  肖水源:对于一般的急性心理反应,基本的措施可以概括为6个字:保护、保证、倾听。保护是最基本的,安全的环境、及时的救治和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等都能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心理恐惧,使他们感受到关怀和爱护。保证是指任何接触受灾学生的人员,特别是父母和老师,明确地表达对他们的安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给他们指出将来的希望,使他们懂得自己不是孤立的,大家都与他们在一起。

  倾听是指成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志愿者等怀着积极、理解、同情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说出受灾的经历及灾难过程中的痛苦、损失、担忧和疑虑等。至于相对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则应接受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处理。

  记者:急性期过后,还会有哪些心理问题会困扰部分中小学生?该怎样防范?

  肖水源:随着灾难的过去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多数中小学生能够从沉重的心理打击中逐渐恢复,重新走上心理成长的道路。但是由于灾难影响的长期性,部分中小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反应性精神障碍,包括反应性的抑郁症和精神病,其情绪、行为问题超出正常的程度和范围;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与遭受严重急性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情绪和认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个性发展受损,成年后可能出现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能理解、接受和遵守社会规范,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建议在灾难过去后,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受灾学生的父母、教师、志愿服务者提供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了解和解答孩子心理方面的疑惑;灾区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并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和强化帮助;专业工作者应深入灾区,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帮助。(作者 王友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