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两周多了,但是大量的心理专家、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仍然活跃在灾区一线,继续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干预。那么,今后一段时期对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救助怎样才更科学、更有效呢?日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林雁指出,在心理危机应急期过后,灾区孩子需要更深层次的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将是一场持久战。
记者:当前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在哪里?
苏林雁:当前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干预措施应着力于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力争避免因自然灾害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第一级是针对全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复课后,学校要针对灾后师生的精神状况重点开展师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尽快恢复原来的生活、学习状态,早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第二级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有明显创伤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参与日常活动;采用个别或团体治疗提供情绪支持、建立沟通桥梁,让学生描述、刻画所遭遇到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协助他们面对所遭遇的危机事件;鼓励他们真实地评估自己的处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心理的归属感。
第三级是对处于危机状态学生的积极干预:对于出现明显心理障碍,濒于崩溃的学生,要优先给予救助,首先让他们直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其心中疑虑,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可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避免发生意外,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
记者:对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中小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苏林雁:我国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刚刚起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专业心理工作者缺乏。在大量外来的心理救援人员将逐渐离开的背景下,在当地建立长期的心理干预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这次大地震推动了政府把心理救援纳入灾难救援,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灾后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救助。灾区教育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每所学校都要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心理工作者除了直接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外,应把对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包括向全体教师传授心理卫生知识,由教师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轻度心理问题学生的支持、辅导;对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使他们了解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掌握一般心理治疗的技巧,实施对轻度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转诊以及康复治疗。
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把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转化为学校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留下一支永久的心理辅导和干预队伍。(记者 王友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9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