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灾后心理社会危机干预很有必要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心理学博士 王宁霞

  近日,我在绵阳市安置灾民的九洲体育馆、南河体育馆以及绵阳市中心医院做心理援助工作时发现,已经有不少灾民暴露出明显的心理问题。许多灾民出现莫名其妙的出汗、肌肉疼痛、全身震颤、躁动不安、沉默不语、麻木、焦虑、悲伤、抑郁、自言自语、表情紧张、恐怖等心理疾患症状。在这期间如果其自身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调适,外界又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

  在实施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时,首先,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其次,提供准确的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第三,帮助失去亲人的受灾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

  起初,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要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和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救助者群体往往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接触大量负面景象,又要避免犯下任何过错,内心压力之大几乎到了崩溃的极限,再加上情绪上的困扰,急需心理支援与辅导。

  另外,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更要及时,因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人格力量不够强,灾难会在他们记忆中留下很深的伤害,这种残留如果处理不及时,灾难可能会给他们留下永久的阴影。在心理危机援助的组织形式上尽量组织同班的学生一起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同样的刺激,可以让他们一起分享经历、记忆和情感,进行治疗。

  这几天我在对灾民进行心理危机援助时发现,有些人认为心理干预没有用,对我们的干预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之外,我们还要耐心地进行一些心理知识的宣传,先让他们接受,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辅导。在认识上,必须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的重视。当地政府可能不了解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向他们宣传,让他们了解灾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