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岳西县教育工会 徐红柳
钱冰戈摄
又是白露缀珠时节,教师节越来越近,而我的心还跋涉在寻亲的路上,无法平静。我一直在寻找50年前那些向岳西教育伸出援手的“娃娃”老师。他们走进大山,为老区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这块热土的知识垦荒者。
岳西县深处大别山腹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交通不便,仅有几条土路,农村完全没有通电。县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无法开课。贫瘠的大山向城市发出了求助的呼唤。
这呼唤立即有了回应。1957年春,第一个大学生走进大山;1958年9月,岳西师范首次招生,迎来了110位上海的中学生,他们通过一年的速成教育便进入了小学教师队伍;1969年夏,岳西遭受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特大洪灾,洪水退去后,一片凄凉的土地接纳了来自全国几所著名大学的42位大学生;1972年1月,一辆敞篷卡车等待在安庆长江码头,14位华东师大毕业生、3位南京大学毕业生等被送到岳西,却没有一个人留在县城。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隆冬,他们背着行李、沿着崎岖的山路,全部下到区级中学。那里的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进山前的激情都被风雪和冻土冷却了。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贫困、落后和无知带来的苦痛,真诚地融入进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中,并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他们生长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却一下子步入了穷乡僻壤。吃着带沙子的糙米饭和缺盐少油的蔬菜,住着下面潮湿、上面又没有天花板的土房,点着昏暗如豆的小油灯。屋外是高低坎坷的山路,平时接送学生异常艰难,如遇大雪封山,就只能留在孤单而凄清的学校,很多人连续十多年都没有回家过过年。
我寻亲的呼唤更为急迫了――
董其川、赵和安(已故)、昂永海(已故)、陈友发、邹贤应老师,你们一定还深深地记得,1969年洪水刚退,所有道路都被冲垮,你们被分配的目的地是石关、主簿、头陀,都离县城有好几十公里路程,而且没有通车。你们一路挑着行李,两天下来,肩膀磨破了,鞋子踩坏了,肚子饿极了,也没有粮票买不到饭,你们只好用几倍的价钱向老乡买一碗大米饭和一碟小菜。现在回忆起来,你们却认为那是一生中最香甜的一顿饭。
王启隆、夏蓓莲老师,你们一定不会忘记,每年一到春夏,山里的虫子就把人叮得浑身是包。苦了你们,却幸福了这里的孩子。岳西来榜的学生来自四乡八邻,在你们的教导下学习、成长。为了他们能住下来安心学习,你们不知多少次给他们送去饭菜、粮票和衣物。
姚国娣、周钧明老师,你们更难抹去这段记忆,你们两人的爱人都在上海,离别了新婚燕尔的妻子,你们千里迢迢来到岳西的来榜和店前,大雪封山时,一两年都不能回去团聚一次。
钱力华、杨雅梅老师,你们婚后一直住在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女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因为潮湿,全身都长满了湿疹,由于缺医少药,孩子的皮肤溃烂不堪。
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冯晓梅、余根录、洪雅萍、沈美丽、季群、孙祥运……是你们用精神力量在支撑着,用爱的毅力在坚守着,使老区人民的子弟能有机会走进书声朗朗的课堂……
缺少师资时,很多人还要教非所学,一人带几门课,甚至一人包揽全校的一门课。
但每个人都无条件地接受了,并且工作兢兢业业,为山区教育播撒了满腔热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中才有人陆续离开岳西,但还有不少人仍然留在了这里。
恢复高考以后,这里的学习资料匮乏,他们就从上海、南京等城市买来或借来,想方设法让大山里多出几个大学生。
短短几年间,深山岳西就走出了400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以师范生居多。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当年支援岳西教育的那些大学生的弟子,毕业后又返回家乡,有些人还成了教育骨干。试想,如果没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栽培与扶持,岳西的教育又怎能发展到如此程度?
青山铸就了一代师魂,红土延续着探索的脚印。岳西的文明与繁荣,凝聚着先行者的汗水与热血。在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岳西人民在祝福你们,呼唤你们,请你们抽空回来看一看今天岳西的新面貌。大山将铭记你们的教诲,峡谷会镂刻你们的功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8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