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在十分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向何处去?十年浩劫,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广大教师受到摧残,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教育发展路在何方?中国走在了十字路口。
1976年10月那个金色的秋天,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渴望教育振兴,国家建设呼唤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教育改革怎么搞,大学怎么办,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此时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人才匮乏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
1977年5月12日和5月24日,即将复出的邓小平在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就强调: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必须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他敏锐地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议。邓小平刚一恢复工作,就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气魄和勇气深刻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道路问题。中国的道路如何走,走向何方?应当从何处入手?以哪里为突破口?邓小平主动请缨,郑重地向中央提出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请求。邓小平认为,中国要走现代化建设之路,要改革,就必须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科技和教育。他敏锐地认识到教育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并亲自指挥和领导了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教育作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当时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两个估计”就像一个巨大的精神枷锁仍压得知识分子喘不过气来。邓小平首先选择把推翻“两个估计”作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在当时政治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1977年8月8日,他以政治家的智慧和胆略,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同年9月,他在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再一次尖锐地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他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此后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开辟了先河。
在邓小平的倡导和领导下,教育战线打破徘徊局面,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教育教学秩序开始得到治理。很快,随着学制的恢复与重建,全国教育迅速摆脱了混乱局面,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中国教育的春天来到了!坚冰初破,思想解放的曙光依稀可见。
1977年,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情况下,邓小平首先以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战线作为突破口,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伟大航程。以此为开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导下,国家部署和启动了恢复高考制度工作,并进一步扩大派遣留学生。邓小平决策的教育领域的改革“为帮助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思想束缚,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事情,它是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突破口”。
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历史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和前奏。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