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为了确保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抉择落到实处,1988年5月起,中共中央决定研究起草一份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就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88年,中央就开始研究起草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中央领导和原国家教委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份纲领性文件的研究制定。为确保《纲要》的起草顺利进行,中央不仅专门决策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研讨小组,而且还特别强调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思路。《纲要》方案的研究和初稿的起草都是由研讨小组完成,然后由国家教委领导进行讨论,再报送中央,各种征求意见的座谈会、研讨会都由国家教委领导主持,由研讨小组撰写报告。

  《纲要》的研究起草,始终与对我国教育发展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关系到2000年和21世纪初战略思想与战略选择,《纲要》提出了3个重要的意见: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当时国家还组织了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调查研究,中央许多部门包括国家统计局都曾参与,2000多个县的调查都是由国家统计局进行的。

  为确保《纲要》更具科学性,教育研讨小组先后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座谈会,包括人大、政协,特别是跟教育有关的部门,还有经济界、大中小学校等相关人员都参与了研讨。此外,教育研讨小组还专门到美国等国家开了3个会议,以研讨小组的名义听取了包括著名美籍华人专家田长霖教授在内的共26位专家的意见。另外,研讨小组还专门组织在教育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就《纲要》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充分地听取了专家意见。

  在近5年时间里,研讨小组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近千人的意见。中央高度重视《纲要》的制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4次讨论,政治局全体会议两次讨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办公会议5次讨论研究,首先在党和政府高层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

  据当时《纲要》研讨小组的人员回忆:

  《纲要》调研起草可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就是“五年磨一剑”,在改革开放30年中,用长达5年时间制定出这样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文件实属罕见。其实《纲要》原定于1989年出台,中央原定于1989年5月召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然后再召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把手会议,布置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就教育问题作出的决定,后来为了迎接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SergeyevichGorbachev)5月15日的访问,会议决定6月举行,再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纲要》的出台被推迟了。1989年底,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再次重新恢复了工作,不过这也为《纲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为《纲要》起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纲要》的总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其中的有些提法却千推万敲,反复斟酌,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比如,《纲要》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低重心”发展战略,提出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同时确立了“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教育事业发展策略。

  据参与《纲要》研讨起草的人士回忆:

  在提“把教育摆在重要发展的战略位置”还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时,当时在研讨小组内部就有不同的看法,而当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也确实有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曾经提出疑问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那其他领域怎么办,要不要优先发展?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14个字,这14个字确实来之不易。

  的确,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如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不仅是教育,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仍然处在百业待兴的状态。据文献记载,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情况时,曾经不无担心地指出,农业问题、外汇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1988年12月30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明年我国财政和金融都比较困难,为了治理整顿的顺利进行,必须实行金融和财政双紧方针”。

  当时,国家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根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0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7400亿元,而199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刚刚从百孔千疮中恢复过来的国家不仅要快马加鞭搞建设,还要以不到美国GDP总量1/20的收入养活超过当时美国10倍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1991年,我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9580亿元,而同年末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158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700元。经济运行中仍然问题成堆,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进展较慢,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大。1992年中国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该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达到1171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8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100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

  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据当时的媒体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老百姓都有着多重的担忧,既担心自己的手里没票子,而面对短缺经济,又担心手里的票子买不到想买的东西,但是他们最大的焦虑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时的中国,需要优先发展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诸多需要优先发展的选项中,中国政府毅然选择了教育。这是非常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催生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而且也为酝酿了达5年之久的《纲要》的最后出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助推力。完全可以这样说,《纲要》最终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初出台的,但它的主要思想、基本精神也无不凝聚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回溯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领导人对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深谋远虑,体会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因此,可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过程中的世纪接力。

  《纲要》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正如《纲要》出台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所指出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加以进一步阐释,乃是指导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如果将15年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15年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假如将现在的中国教育事业比作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座“大厦”的蓝图设计早在15年前的《纲要》里就作了非常准确的描摹。

  总的看来,《纲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风起云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人民群众充满对教育的渴望与追求的情况下,延续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并且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话语加以表述。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地位,为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支点,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全体人民热心兴教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纲要》的一些判断即使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也不能不让人感到其睿智与前瞻,比如:“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大计方针的确立将影响几代人,这就是为什么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及认识其重要意义的缘故。

  因此,可以说,1993年出台的《纲要》不仅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而且也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不仅提出了与党的十四大目标相匹配的有关教育的新目标,而且也在全社会逐渐树立了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新理念。《纲要》的出台,不仅功在教育,而且利在国家,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不仅是教育界的共同期盼,也是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识。高楼万丈平地起,中国的教育能有今天,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