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综观世界各国的大国崛起之路中,人才的因素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中国的基本国情中的人口要素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善。与日俱增的人口数量使得逐年增长的GDP被一个庞大的“分母”均分,如何将这个庞大的“分母”负担变为动力,可以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加大“分子”(将GDP的数量做大),另一种办法是找到一种新的东西作为“乘数”。

  中国的GDP在近20年来基本保持了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已经基本接近于“音障”,在这种情况下,期望GDP以几何基数的方式增长近乎天方夜谭,寻找一种新的“乘数”乃是唯一的选择。这种“乘数”又可以有几种选择路径,一种是通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力量大规模地消减人口,另一种是通过某种方式提高人口素质,使得每一个个体人口所创造的价值成倍增长,这样就等于无形之中减少了单位人口的成本而提升了单位人口创造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把“分母”变小了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21世纪的人口大国来说,别无选择,只能采用通过提升人口素质的方式走上一条健康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3年5月,中国大地还没有从“非典”肆虐中完全恢复,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推动人才工作发展。会议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现在,我国人才工作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努力使我国的人才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会议强调,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紧迫任务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体现了我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一贯思想,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新的思想,体现了从“兴国”战略到“强国”战略的转变。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经济发展正从以依赖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依赖智力和人才资源为主。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人才资源已上升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财富和资本,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动力源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对于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 2008年8月,温家宝在中南海与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我们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有一个名叫莱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的美国人曾经于1994年9月在美国《世界观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的文章,布朗在那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现有耕地所产粮食无法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口。许多年以后,有一个中国人却靠着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与探索,使得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量成倍增长,这个人名叫袁隆平。从袁隆平的身上,很多中国人,包括许多有良知的外国人都悟出了什么是“人才强国”和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才强国”战略。

  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回调一下,回眸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史就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一大批“硬通货”,中国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强国才有的话语权,而“两弹一星”问世之时正处于中国最为动荡、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困难的时代,“两弹一星”的成功,包括钱学森、邓稼先等在内的一大批人才功不可没。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在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认同“家无才不富,国无才不强”的朴素真理。正是从人才强国的思想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人才分成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上述党的报告和文件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教育要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才培养观念,就要深刻地思考教育发展与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要深刻地思考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就要深刻地思考教育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总揽全局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自:《教育大国的崛起》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