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响亮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全面继承中国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倡导的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实验,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是13亿中国人民对全人类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演变成为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各国都把竞争的焦点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继而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到加速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来。人才竞争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现代化后进国和地区追赶先行国的成功范例。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追赶。
第一次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经济起飞,花了大约43年的时间赶超英国。整个19世纪到1913年,英国的生产率水平都居于欧洲所有国家(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水平之上,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要高于其他国家。而到1913年,英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则让位于美国。1871年到1913年是美国迅速超过英国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从1870年到1913年也是美国人力资本对英国加速追赶的时期。美国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到1870年相当于英国的88.3%,1913年则相当于英国的91.2%。
第二次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起飞,花了40年的时间追上美国,并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追赶者”典型案例。1950年日本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9.6%,1953年日本GDP增长指数超过“二战”期间的最高水平,开始经济起飞。1953―1992年,日本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5%,同期美国为3.0%,到1992年日本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90.1%。它创造了从1820年到1992年人均收入提高28倍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日本也成功地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上的追赶。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美国的68.2%,到1953年就相当于美国的80.8%,1973年为82.9%,1992年为82.4%。
第三次追赶:韩国对西欧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花了30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1965―1992年,韩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8%。1973年韩国人均GDP相当于西欧国家(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24.3%,到1992年上升为57.5%。韩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增长,加速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中国经济与人力资本经历了由盛变衰,到逐步崛起发展的历史。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大部分时间(公元元年―1000年)在1/4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也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学者们分析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后发现,同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相一致,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大致分为7个历史时期:传统人力资本领先时期(公元元年―1700年)、传统人力资本停滞时期(1701―1840年)、传统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向现代人力资本积累方式转型时期(1841―1949年)、现代人力资本积累初期(1950―1978年)、现代人力资本积累起飞期(1979―2000年)、人力资本迅速追赶时期(2001―2020年)和人力资本全面追赶时期(2021―2050年)。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两千年国运兴衰的历程,就是两千年的人力资本强弱的历程;两千年的人力资本的脉络也是两千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强弱,人力资本兴衰取决于国力强弱。这是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
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是综合国力的第一支柱,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尽快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就必须增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制度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据教育部副部长、《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课题组组长袁贵仁回忆:“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宏观战略研究。2002年7月,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同志提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为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教育部应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对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研究。为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组织相关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战略性研究。此后,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出版为《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专呈中央领导同志,这项研究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和人才强国,这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起,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两个奋斗目标和两大战略支柱。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在这里,胡锦涛首次提出了“三个优先”的重要思想,这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升,也是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重要措施。“三个优先”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持之以恒的决心。
摘自:《教育大国的崛起》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