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光明的旋律献给盲童

――记重庆市盲人特级音乐教师张治平

  编者按:第2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表彰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广大教师从教、乐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当代教师潜心耕耘、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和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高尚师德,展现他们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业绩和巨大贡献,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优秀教师风采录”栏目,介绍部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56岁的重庆市盲人学校盲人教师张治平这几天心情特别激动。因为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时,他将带着自己的几个盲弟子,去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教师节当晚的节目。在他宽敞明亮的居室里,他对记者说:“旧中国盲人音乐家阿炳的遭遇那样悲惨,如今我这个‘山城阿炳’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我要把更多的光明旋律带给盲校的孩子们!”

  实现了儿时的“阿炳梦”

  7岁那年张治平上小学了,那时他还是个浓眉大眼的可爱男孩,一双眼睛又黑又亮。上课了,坐在第四排的他,发觉看黑板上的字有点吃力,老师把他的座位调到第一排,还是看不清。父亲带他去医院检查,结论是“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这两种病都是不可逆转的。“这孩子最多到20岁,就会双目失明。”医生的话音刚落,父亲和小治平抱头痛哭。

  后来父亲鼓励他:“即使真的失明了,只要你自己肯努力,也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父亲给他讲了旧中国的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从此,小治平把阿炳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音乐课上,《二泉映月》的凄婉动人旋律深深吸引着他,他悄悄地迷上了音乐:笛子、二胡、手风琴、小提琴、吉他,又先后师从西南师范大学四位音乐教授学习乐理知识。初中毕业后因为视力原因他没有继续升高中,而是在家里自修音乐,每天十几个小时。到重庆郊区插队,他用心记下川东民歌和川江号子。17岁这年,他以考试第一名的出众才艺被重庆市北碚区文工队破格录用。文工队解散后,又分配到中学教音乐。教课之余,他醉心音乐创作,练习谱曲。1972年5月,在重庆市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汇演上,张治平创作的歌曲获得最高创作奖。

  1983年5月的一个早晨,张治平在去学校的路上,不慎从3米高的坡上摔下来,昏了过去。醒来时,眼前一片黑暗。他知道,那个日子终于来了,他完全失明了。他有过以死解脱的念头。在河边,在崖头,细心的妻子跟踪而至,拦住了他。晚上妻子娓娓劝说,鼓励他像贝多芬、阿炳那样身残志坚,谱写出流传千古的乐章。张治平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妻子搀扶着他到西南师大音乐系,向几位教授学习作曲。从此每天妻子一上班,他就沉迷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刻苦练习谱曲。为了谱写歌颂改革开放的《春风颂》,他让妻子搀着,到田野,到园林去体验春风拂面的感觉。妻子给他一一介绍路边的花草和蔬菜,在暖暖的春风中,《春风颂》的旋律从他心底悄悄涌出来。失明后短短几年,他创作的儿歌不断问世,《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歌曲分别在省、市和全国获奖。重庆市盲人学校聘请他担任音乐教师。此后,他创作的歌曲和辅导的盲童乐队频频获得各种奖项,重庆盲校有个“山城阿炳”的消息在山城不胫而走。

  199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破格吸收张治平为会员,他成为我国第一位没有大学学历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第一位特级音乐教师。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成为中国当代的“阿炳”。

  让盲孩子都有自立本领

  身为盲人,张治平知道盲人的最大痛苦,是依赖他人生活。而要想自立于社会,就得有一技之长。他知道盲人在丧失视力的同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听力和分辨力,于是决定以音乐为帮助盲生自立的突破口。

  1985年张治平初到盲校,发现小学二年级的邓航有点音乐天赋,就决心下功夫培养。那时邓航还没有完完整整地唱过一首歌。每天下午一下课,张老师就把他叫到音乐教室“开小灶”,晚自习后也要叫去辅导、示范,一句句教唱,三四年如一日。这样接受个别辅导的还有三四个他认为比较有天赋的孩子。该带到社会上去检验一下教学效果了,张治平先带他们上重庆南岸区文化馆的“大家唱”,四个孩子一人唱了一首,赢得一片掌声,听得见人们在纷纷议论:“这些孩子硬是唱得不错哟!”第一步受到鼓励,第二年他就带这个小乐队参加南岸区残疾人文艺汇演,结果又一次验证了他们的实力。第三步,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花溪之声歌手大奖赛”,邓航得了二等奖第一名。1988年重庆举办“将军杯”歌手大奖赛,张治平带魏旭川、邓航、周小渝去参赛。1200多个报名者中,他们是仅有的四名盲人。最后两人进了前十名,张治平第三,魏旭川第八。邓航这次没有发挥好,张治平帮他分析原因:“你缺乏大赛经验,手脚都在颤抖,怎么能唱好?你的眼睛看不见台下的七八百个观众,就当台下空无一人,你在练唱好了。”1990年邓航参加重庆市十大歌星大赛,在与近2000名健全人歌手的角逐中一路过关斩将,取得第五名的佳绩。现在他在河北省残疾人艺术团任艺术指导和电吉他手,月薪3000元。而张治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摸索着手把手地教他们,却没有收取过一分钱报酬。如果以时下城市中小学生音乐家教的价码计算,这些年张治平的辅导费,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曹喜入学时他妈妈说:“就是冲跟张老师学音乐,才来盲校读书的。”张治平听了听,发现他嗓子不错,可以发展声乐,让他参加了吉他小组。一个学期下来,他说手疼不想再学,在张治平和妈妈的督促下,才坚持下来。从盲校初中毕业后,他到成都上高中,夺得四川省原创歌曲大赛第一名,奖品是一架3万多元的钢琴。曹喜把钢琴卖掉,又添点钱置备了电子琴、电子鼓、合成器等设施,成立了“曹喜工作室”,专门为歌手制作伴奏带,成为一个职业音乐人。

  家住合川市偏远乡村的董安伟,父母都是侏儒,母亲还有精神分裂症。1.1米高的父亲举不起锄头,由亲戚帮忙种地。在张治平的培养下,小安伟学会了吹竖笛,进了乐队。因为家境,他曾想放弃学业,上街吹笛子挣钱,老师们知道后,为他募集几千元,校长亲自到他家动员他上学。五年级时他们的竖笛小组在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获得金奖。

  音乐课也是德育课

  张治平的音乐课,常常以生动的理想教育、前途教育、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德育内容作为开篇词。

  盲童大多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包袱。一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也不敢去想今后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盲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比对健全中小学生的理想教育更重要。”张治平说。

  新生一入校,他就给他们讲旧中国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对比新旧社会盲人的不同遭遇。阿炳才华横溢,他创作的二胡曲是世界音乐宝库的珍品。但在旧中国他只能靠卖唱为生,一天只挣两个烧饼。房子裂了缝没钱修,下雨时屋里积水,盆子、鞋子一起漂起来。张治平说:“同学们,我虽然在音乐上有一点小成功,但比起阿炳的水平来还差很远。如果在旧中国,老师大概每天只能挣一个烧饼的钱,根本填不饱肚子。现在我是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每月有一千多元工资,家庭很幸福。你们说,是旧中国好,还是新中国好啊?”

  张治平还常常给大家讲中外音乐家的故事。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国际音乐大师当年也都贫病交迫,莫扎特、舒伯特都是在贫病中30来岁就死去。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家是没有衣食之忧的。他说:“你们不一定个个都成为音乐家,可以在酒吧演唱,也可以做按摩医生,但身为残疾人,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要从现在起认真学习一门技能。”

  在教唱《春风颂》时,他问学生,是改革开放好,还是改革开放以前好?学生们回答不一。有个学生说:“我妈妈讲,现在物价太贵了。以前包子才卖3分钱一个。”张治平接过话茬说:“对,我1971年当中学教师时,猪肉才六角八一斤。我那时工资三十几元,可以买五十几斤肉。现在我工资1500元,猪肉是七元一斤,可以买200多斤。物价是涨了,但人们工资也提高了。实际生活水平还是上升的。”学生们心服口服。

  不能抛弃一个孩子

  1990年,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在成都召开,张治平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学生无论素质高低,都要教好,尤其是素质低的孩子,更要好好教。各地盲校的校长对此深有感触。有的校长找到他说,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教师了,我们的音乐教师,只教那几个素质高的孩子。

  弃婴胡国英知道自己是父母捡来收养的以后,十分自卑。她除了双眼全盲,还有手抖的残疾,养母不喜欢她,同学也奚落她,她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废人,整天不说一句话。张治平想教她吹笛子,可她连笛子都拿不稳,手一抖就掉下来。怎么办?“不能抛弃一个孩子。”于是张治平常常在一节课里专门拿出几分钟来,蹲在胡国英面前,手把手地耐心教她。笛子拿稳了,学习音阶,再吹简单的曲子,到小学三年级,胡国英已是班上最好的笛手。五年级时她进了学校竖笛小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有说有笑。今年教师节,她将和几位同学一起,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

  盲师对盲生,示范动作怎么办?张治平创造了一种“触摸式教学法”,唱歌吸气示范时,让学生摸他的肩膀、摸他腰的两侧;学生做时,他再摸学生的肩部、腰部,检查动作对不对。演奏乐器时摸摸学生的手、臂姿势是否正确,唱歌时摸学生的嘴,看口型对不对。学生在课上也同样可以摸老师,师生互相摸。孩子们说:“这个法子好,我们一摸就明白了。”

  为了上好每堂课,张治平都花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对一个盲人来说,这无疑要比常人多付出数倍的精力。他的音乐课从小学到初中9个年级,又要分乐理、声乐、器乐、创作等门类,头绪繁多。他一般是口授教案,由妻子曾宪玲帮助记录,一学期下来,总要厚厚几大本。为了让他节省时间多写些好歌,学校不要求他备详细教案,但他还是坚持备详案。2000年南岸区教案随机抽样评选,他的教案还被评为“优秀教案”。一年多以前,李龙梅校长只好下命令,不许他再写教案了。听到这个消息张治平哭了,说学校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用全部精力做好学校工作。教导主任孟萍说:“不让写教案,张老师的每堂课仍然都像示范课一样。因为,他已经把课备在自己心里了。”

  心底的旋律

  双目失明的张治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先后创作出近200首歌曲。每年他都要为学生们写新歌。其中《甜甜的咧》收入全国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晚归的牧笛》收入中学音乐教材,《快乐王子的小船》、《黄桷树下有我家》、《我爱光明》等歌曲今年被编入西部中小学音乐教材。《快乐王子的小船》1998年还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向海外播送的歌曲。1990年,他谱写的《相信自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广播歌曲大奖赛”上获得银奖。多年来他的作品和论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台和各种音乐刊物上播映发表200余件(次),在全国、省、市各种音乐比赛中获奖80余件(次)。

  有感于盲人的歌曲太少,到盲校后他写了《快乐的盲童》、《盲人驾驶碰碰车》、《盲校的早晨》、《盲人的心愿》、《欢乐的盲校》等盲人歌曲。其中《盲人之歌》被定为校歌。他指导训练的盲人器乐队、声乐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比赛获奖。他的学生祝艳媚等5人先后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深造。

  200首歌,是一个长长的名单;80次获奖,是一叠厚厚的证书。但对张治平来说,那些都已成过往。今天的山城“阿炳”,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还有很多音符要从心底向外流淌。他要继续把这些光明的旋律送给盲生,送给全国少年儿童,送给他爱着的人们。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0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