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潭大学委员会
湘潭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遵照毛泽东同志想在家乡办一所大学的愿望创办并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叮嘱一定要办好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湘大人牢记伟人叮嘱,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实现了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建设的战略思路
1.积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我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健全了六大学生工作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力度,建立起合理、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坚持民主办学,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我校领导班子积极谋大事、干大事并努力把大事干成,广大师生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是牢固树立全面协调的办学理念。由重规模轻结构转变为规模结构并举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由重数量轻质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并举以质量为主;由重投入轻产出转变为投入产出并举以重视产出为主;由重硬件轻软件转变为软件硬件并举以重视软件建设为主;由重单干轻合作转变为个体与团队相结合并以团队为主。
2.合理确定学校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问题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它对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确定了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文、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大学,成为一所“引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示范性高校”。
3.不断提升学校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问题是解决“怎样建设大学”问题。湘潭大学50年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学校发展的质量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发展战略和执行力。2002年,针对我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校党委提出了坚持“一个高举”、“四个突出”、“三个狠抓”和“一个加大”的发展战略。2007年,根据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校党委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出了“立足省部共建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立足富民强省战略、当好教育强省排头兵”的发展战略,系统提出了六个发展战略:高水平学科建设战略、高水平素质教育战略、高水平队伍建设战略、高水平品牌建设战略、高水平服务湖南战略和高水平党建工作战略。2008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理念,即高水平、创新型、综合性、国际化,规模适度、内涵发展、教学研究型。
二、做活“人”的文章,凝聚共谋发展的强大力量
1.突出核心,提炼和升华湘大精神
为了弘扬湘大传统,我们辩证研究、总结湘大历史,凝炼、升华出三种湘大精神:一是“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精神;二是“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精神;三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广大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高度认同这三种精神,形成了一股推进湘大科学发展的巨大力量。
2.把握关键,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建设坚强有力的校处两级领导班子,是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是锤炼领导班子团结基本功,增强班子凝聚力。主要做法是:在深化认识上形成合力,把团结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题词,把团结作为干部培养教育的必修课,把团结作为党性锻炼的着力点;在把握关键上实现突破,始终抓住党政一把手团结这个关键不放松,开创了校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办、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按规矩办事上强化保障,坚持以制度办学为先导,以建立健全制度为根本,以严格按制度办事为关键;在苦练内功上牢固根基,着力塑造政治品质,着力提高管理能力,着力升华人格品位。
二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增强班子战斗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杜绝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做到民主化、程序化、公开化、制度化。对于考核测评结果特别优秀的人员和为学校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由校党委研究决定可以不参加竞争上岗,在一定的范围内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科学的用人导向,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省委督查组于今年8月对我校工作进行督查,问卷调查显示:干部师生对学校领导班子‘非常满意’和 ‘比较满意’的高达100%,有98.55%的人认为近三年来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发展规划切合实际,有89.86%的人认为近三年来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大、效果好。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增强班子的公信力。近几年来,学校党委重视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干部作风的民主测评、进行网络调查和网上评议、组织调研等形式,找准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矫正,突出讲求奉献、顾全大局、弘扬正气,干部作风有显著的改善。
3.夯实基础,扎实做好人心文章
“人心齐,泰山移”。校党委十分重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全面实施“民心工程”。2002年,学校启动了“民心工程”,把学校党委的决策与师生员工的价值期待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党委的执行力与师生员工的活力结合起来,真心实意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了师生员工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认同,开创了人心齐、人气旺、人情真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学的方针。比如,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作用;通过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来信来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职员工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始终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招生服务体系、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勤工助学服务体系、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建立校领导学生接待日制度,促进校领导与学生的直接沟通与互动。
三、整合优质资源,搭建科学跨越的宽广平台
优质资源严重不足是我校发展的瓶颈。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谋求发展,平台建设是根本。近年来,我们积极整合学校现有的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建好发展平台,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实现科学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搭建和充分利用好省部共建平台,赢得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2.搭建和用好学科建设平台。紧紧围绕“出高水平成果、获高层次奖励、筑高层次平台”“三高”科技振兴战略,努力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2002年以来新增国家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增加到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至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1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4个,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上层次、上水平。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人选、国家教学名师、湖南科技领军人才、湖南优秀社会科学家、芙蓉学者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水平逐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湘潭大学出版社成立、《湘潭大学学报》进入CSSCI期刊,有力推进了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
3.搭建和用好人才培养的平台。一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六大”学生服务体系。二是始终抓住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2005年以来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获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三是把特殊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把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湘大的特别关怀转化为育人优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杨怀保、舍身救火英雄夏形义等等一大批优秀代表,被媒体称为“湘大群模”现象。
4.搭建和用好军校合作的平台。2000年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建立广州军区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2001年解放军总参谋部61046部队在我校设立研究生选拔培养基地,创新了办学模式,密切了学校与部队的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开拓了学生就业市场,赢得了部队的赞赏与支持。
5.搭建和用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在省内首推《关于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在九大领域全面开展服务湖南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湖南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产业,我校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公共管理、化学化工、材料物理等一批学科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6.搭建都市大学的建设平台。2002年改变了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理念,把学校校园建设和发展与长株潭现代城市群的崛起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现代都市大学的理念来战略规划和建设校园,不仅打破了学校交通瓶颈,而且校园面积由1600多亩增加到2600多亩。具有现代气派和文化内涵的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山水校园、人文校园、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已成为现实,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