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 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

  多年来,学校党委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扬“党员争先进,学校创一流”的旗帜,营造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学校全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建立健全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切实融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指导思想,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随着世情、国情、教情和校情的深刻变化,学校党委清醒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迎来难得的机遇。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保证事业发展的主线。

  一是着力加强学习,增强推动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学校党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并把认识变成自觉意识和行动。2005年10月,校党委书记瞿振元为全体党员干部作了题为《科学发展观与学校发展》的报告,在全校掀起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三年多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带头加强学习,教职工党支部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特点,重点比较研究美国、欧洲、日本等涉农型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律,紧密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专题研究“三农”发展问题,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处级以上干部每年围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撰写大量理论体会文章或调研报告。

  二是不断解放思想,为干事创业提供精神动力。解放思想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一大法宝。多年来,学校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扫清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比如,农业大学在发展中如何让处理好涉农学科和非农学科的关系,这是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思想问题。近年来,学校党委又按照可持续发展思路,进一步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重点研究解决学科建设的创新组织体系问题,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促进学校良好学科生态的形成,大力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精心谋划发展。首先,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学校发展道路。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为重点,加强团结、加强管理、加强改革,千方百计保障资金投入”的“1231”工作思路,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决策。今年第二次党代会又进一步提出“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民主、校园文化、校园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其次,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优化育人环境,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以农立校,兴教为民,解民生之多艰;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育天下之英才”的浓厚氛围。第三,注意把握发展节奏,积极推进教学、产业、财务、后勤和人事制度“五大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机制。

  二、坚持抓好各级班子和干部的能力建设,保持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为推动发展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学校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始终把各级班子和干部的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干部职责管理考核,加强干部素质能力培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这是加强学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大力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早在2002年,学校党委就将5个副校级岗位面向校内外公开选拔,首开全国高校副校级行政换届公开竞聘的先河。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将组织选择、干部自愿、群众认可相统一,对全校非选举产生的正副处级干部全部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期制度,并试行干部职位说明书。全校已经先后两次开展院(处)级干部换届聘任工作,强化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加强了干部轮岗交流。实践证明,干部带着承诺上岗、带着压力工作,面对师生的期望和监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二是着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依托学校党校和上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大规模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工作格局。每年组织10余次高水平理论辅导报告,不定期组织社会实践考察或境外培训,常年开通干部在线学习系统,不断满足干部新时期学习提高的要求。在完成“十五”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2007年研究制定《“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处级干部4年任期内累计参加培训400学时以上。 今年根据中组部《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党委正在研究修订培训规划,拟将培训学时数由每年100学时提高到110学时。

  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明确提出了“三个是否有”的定性考评要求,即“是否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否有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否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同时细化考评要素,建立了定量考核评价新体系,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知识功底与理论素养、履行职责与工作实绩、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工作能力与工作作风、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沟通协调与团结协作”7个方面、35项测评要素的考评指标体系。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对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形成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坚持与时俱进抓党建,促进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思路统一、目标同向、任务衔接,形成推动发展的良好机制

  在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基层党建工作中,学校党委着力密切党政配合,完善院(系)决策机制,加强党务干部配备,改进基层党的活动方式,突显党组织推动发展的功能,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加强院(系)党的工作。首先,坚持选好配强分党委、党支部书记。明确要求分党委书记、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钻研并熟悉本单位业务,努力成为本单位业务的行家里手,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克服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的现象。目前,23位分党委书记全部具有高级职称(职级),119位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也绝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职级)。其次,建立健全学院党政联席会的决策机制,有效形成党政共同负责、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局面,从制度机制上保障基层院(系)党政工作目标一致。此外,探索完善教职工党支部在院(系)管理、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积极与新的专业、学科团队、平台对应建立党支部,更好地发挥院(系)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二是不断创新基层党的活动内容方式。2006年,学校党委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实施意见》。多年来,坚持基层教职工党支部活动方案立项制度,鼓励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坚持和完善教职工党员日常组织生活与期末集中组织生活相结合、党支部活动立项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党组织生活内容与学校实际和党员思想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近年来,我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更加健全。

  三是不断加大对基层党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学校党委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基层党务干部培训,每年进行一次基层党建工作调研,其中,2006年组织了15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调研课题;进一步总结建立健全了学校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形成从学校党委到分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2007年,为更好地保障党员教育活动,在正常划拨各项党建经费、一定比例党费返还之外,校党委还按每名党员50元的标准为基层增加经费投入近40万元。我们认为,只有真正重视基层党建,为基层党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基层党组织、党员在推动和服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切实发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