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北京科技大学党委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只有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必需环节,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与社会需要接轨。大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服务,还能通过实践提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更好地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为将来就业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我校走出的一大批市长、院士、著名企业家和高科技人才在总结大学的学习时,都认为学校“崇尚实践的教育使他们终生受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实践教育的新发展,使我校“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在新的时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
1.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程。学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由该课程集中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为该课程设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学校在《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中规定,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社会实践分两次进行,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暑假,每次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周,每次4个学分,共8个学分,成绩进入学生成绩单。该课程的设立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特别是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不再只是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而是学校党政部门,特别是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2.建立以团队为主体的学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在总结过去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工作时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实践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组织形式。学校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团队实践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选择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等为单位,围绕实践课题形成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在团队组建的前期,重点抓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结合教学要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自主地选择实践主题,确定调研内容。在团队实践的过程中,重点抓督导。学校编写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开发了团队督导交流的网络和短信平台,确保学校和指导教师与实践团队全天候的随时沟通。在团队实践归来之后,重点抓交流。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评比,促进了实践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3.建立全年不断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流程。学校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仅仅看作一个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项目,而是看作一项长期的、贯穿全年的常规工作,并按照全年不断线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开始研究设计实践主题与课题,开发“社会实践动员课件”;4月初开始宣传、动员、培训工作,以社会实践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中的方式方法讲解为主;5-6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筹划准备,完成实践策划、联系实践单位等;7-9月开展不少于2周的实践活动,填写《社会实践日记表》,实践过程中至少向学校发回一篇实践情况小结;9月学生返校,在班级、学院、学校各个层面开展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以学生自己讲述实践经历与展示实践成果为主,每名学生要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参与考核;10-11月进行成果转化,并将有关成果向实践地反馈;到12月又进入寒假社会实践,直至第二年3月进入新一轮的工作。
4.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保障体系。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校外,实践地点分散,因此,安全保障成为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环。为此,学校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建立起以“五道防线”为内容的全方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保障体系。这“五道防线”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课外自学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安全知识,编写实践安全预案,并与每位学生签订《实践安全个人承诺书》;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所有学生都上有意外伤害短期险;给所有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家长邮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情况和孩子的暑期社会实践动向,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学生安全的监管工作;要求实践团队指导老师给予团队安全指导,并在社会实践期间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
5.建立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平台。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每年都有7000多人的教学任务,教学辅导和教学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学校创建了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平台,包括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社会实践课程网”包括“教学视频与课件”下载、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实践论坛”,历年优秀学生社会实践案例,历年优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社会实践基地介绍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信息、自学知识、交流分享、展示汇报的综合平台;“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便于教师即时查询学生实践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管理相关资料;“社会实践短信平台”主要用于学生外出实践期间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团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课程指导。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广、受益面大,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学校组织得当,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最近四年,全校四届本科生共12668人、21948人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团队1820支,完成社会实践调研课题20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累计教学超过2800学时,成为全校覆盖面最广、受益面最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高的一门实践类课程。2008年9月,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社会实践使学生思想受到了深刻教育,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策划、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显著增强。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在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学生实践团一大批调研成果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好评。如,2006年暑假,159名学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直辖市)、18个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形成的成果《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一等奖;2007年,05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以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调查为主题,深入乞丐群体,探寻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根源,受到凤凰卫视、人民网等媒体的专项报道,实践团徐洪业同学获得“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8年暑假,5支社会实践团队88名同学深入四川地震灾区,建立临时帐篷学校、爱心图书馆,为1500余名灾区学生提供了7500余课时的支教。同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体验和感情,影响和改变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取向,近年来我校学生毕业后志愿到基层、到一线工作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