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师范大学委员会
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切体会到,新的起点上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理念在办学治校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时代主题,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理念创新。
一、推进民主办学,凝聚发展合力,在创新和谐发展理念上不断有新突破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对照科学发展要求和教职工期待,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师生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1.促进和谐,在创新领导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建设和谐班子。坚持团结干事、和谐共事、按章办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能定位、议事范围、议事规则、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决策制度。形成了党委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决策机制。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把学校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创新基地、社会服务辐射基地和先进文化孕育基地的发展思路。学校的教学科研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建设管理展现出新的蓬勃活力。近年来,学校党委两次获得中共吉林省委授予的“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二是创新院系领导体制。确定党政联席会议作为院系最高决策中心,院系实行党政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理顺责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院系用人权、管理权和资源配置权,使院系党组织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基层组织设置,依托学科梯队、科研课题组设立党支部,将基层党支部由原来的79个调整到120个,使党支部设置形式更加务实管用,有效扩大了党组织工作和党员教育覆盖面,增强了党在高校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各基层党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党日活动,搭建活动平台,铺就创新通道。
2.凝聚人心,在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关怀,增强亲和力。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用亲情团结师生,用爱心凝聚力量。在生活上关心老党员,帮助困难党员,爱护青年党员,为学校发展激发活力。从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帮助党员解决燃眉之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二是重点帮扶,增强向心力。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师生工作体系。通过争取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勤工助学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争取社会捐助等办法,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开展联系1000名贫困大学生活动,每位在职教职工党员与一名贫困学生结对子,一对一帮扶,资助钱物累计100多万元。三是分类指导,增强感召力。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注重人文关怀,建设精神家园。思想上引导,学习上指导,业务上培训,过好“三关”:教学关――老教师传帮带;科研关――实行科研导师制;思想关――身边典型带,取得良好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夯实发展基础,在创新内涵发展理念上不断有新突破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学校868名专任教师中,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政府特贴获得者1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管高级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0人,省教学名师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17人。二是提高院系班子领导发展能力。适应校院两级办学,管理重心下移的新形势,学校党委加大了“把书记培养成专业化学者,把院长培养成管理型专家”的工作力度,尤其是选好配强书记院长。主要抓好四个环节,强化执行力。抓选任――选拔党性修养好、原则性强的业务干部兼任书记,采取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学生工作副书记,按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建设辅导员队伍。抓培训――对书记等党务干部,提高加强政治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本领;对院长等业务干部,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本领。抓锻炼――通过承担教学任务、完成重点科研项目、参加科研团队攻关等方式,一批年轻院级后备干部成长起来。抓管理――完善激励与约束结合、责权对等的院系整体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创新党管人才工作。做好“把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的双向培养工作,以党员队伍建设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高效发展。
2.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注重培养和凝聚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学校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提升。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科技、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等收录论文近300篇;200余项成果获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纵向科研课题数量与经费已经进入省属高校前列,2008年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
3.提升对外交流合作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内100多所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新材料、精细化工、数字农业等方面形成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实力,社会贡献力不断提升;与四平市政府、红嘴开发区共同建设的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创建工程顺利实施,孵化大楼、中试基地建设已基本完工,产业化基地完成规划,部分项目开始落户园区。
三、做大做强优势,彰显品牌价值,在创新特色发展理念上不断有新突破
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优势。为了形成特色,发展特长,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1.突出教师教育优势。学校始终把握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实施质量保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学生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培育成效显著而蜚声全国。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学校大力发展新的办学特色增长点,广泛开展非师专业的职业养成教育。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优秀课程46门,2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突出学科发展和区域文化研究优势。教师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学校连续5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强化为基础教育服务优势,学校成为省基础教育研究和优质师资培育中心。东北区域文化研究特色鲜明,学校在中国当代二人转、北方萨满教、满族语言文字、满族习俗、部落史、八旗谱牒等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学校现有7个省重点学科和一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条件及人才优势明显。
3.突出人才培养优势。强化本科教育立校之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的本科教育已成为地方高校的一个优势品牌,连续两年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列居第99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5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在吉林省100多所示范高中里,我校毕业生占一线教师总数的40%左右。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现有2个一级学科、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常讲常新。我们将抓住用好吉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在迈向高水平师范大学进程中谱写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