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办人民满意的农业大学

中共吉林农业大学委员会

  吉林农业大学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的新途径和新举措,着力破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宜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农业大学,开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继续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束缚

  学校党委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我省省情,认真解决了学校未来“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应该怎样实现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问题,并把它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一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2006年,学校开展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农业大学”专题活动。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着力引导师生员工用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洞察今天,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未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并判断学校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及发展难题,充分认识学校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制定符合校情的发展战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开辟了建设“质量农大、效益农大、特色农大、诚信农大、和谐农大”的复兴之路。

  二是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树立体现时代特点的办学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是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我校再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一次获得了优秀成绩。此间,学校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强化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由有限的外延式拓展向无限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发展观;强化了把质量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关键的质量观;强化了突出办学特色,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观;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的服务观。

  三是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远景。2007年,我们对《吉林农业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提出“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减除专科生办学层次,稳定本科生办学层次,扩大研究生办学层次,逐步增加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逐步扩展博士硕士学科专业数量,加快实现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目标。经过修订的规划,更加注重了发展目标的现实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对校园的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和办公区等办学功能重新科学规/划定位,使校园建设和发展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步推进关乎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

  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扎实推进了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我们本着“特色学科与区位优势相对接,打造强势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相对接,调整专业结构”的思路,坚持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把教学型学科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科,把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科建设成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学科,形成了一批以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专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既巩固了近些年来学科专业发展的“综合性”成果,又进一步凸现了农业高校的传统学科优势,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处于90%以上的高水平,学校成功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二是优化办学结构和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专业调整需要,本着“按一级学科设置学院”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学院设置,优化了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基本解决了因办学资源分散而造成的师资和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建立了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中心,搭建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有限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三是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为了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破解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3年来,共融资4.5亿元,先后建设了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及科技创新中心,新增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建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完成大型维修项目近300项,初步建成了生态化、园林式校园。在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基地的同时,我们还与长春市政府、中信集团共建了“长春农博园”,搭建了融展示、推广、观光、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水平示范平台。

  四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强化服务社会功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校的传统。我们创新了“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新时期社会服务之路。2006年以来,先后搭建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培训服务等4个平台,构建起专家??企业??农户、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专家??推广站??农户等技术服务模式。依托这些平台,为省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理论参考1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23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技术进步奖74项;在全省建立了29个农业科技示范区、3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和21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与省内外52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创建了校县合作的安图模式;编印发放培训教材21种3万余册,培训农民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200余项、新品种60余个,累计技术增收80余亿元。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清除制约学校发展的历史障碍

  2006年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基本排除了学校50多年来遗留下的历史障碍。

  一是有效破解了教学实验场问题。我校的教学试验场是50年代初建立的,至今其单位属性及近千名工人编制都未明确,工资待遇等均属自筹。过去教学试验场依赖土地谋生,而今土地减少,矛盾日益突出,影响稳定事件屡屡发生。破解教学实验场问题已成为燃眉之急。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各尽所能的原则,将教学实验场工人从土地上彻底剥离出来,在校本部给他们充分安排岗位。同时,积极争取省政府政策支持,解决了工资调整、退休离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从而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好的发挥了教学试验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保障功能。

  二是妥善解决了子弟校问题。过去我校远离城市中心,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学,子弟校从小学、初中一直办到了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办学成本加大,职工人心浮动等系列问题。2007年,学校党委果断撤销子弟校建制,将75名教职工分流到大学的教辅岗位,近600名学生也得到妥善安置,赢得了全校教职工的拥护和好评。

  三是梳理解决了人事问题。我校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复杂的人事问题。为彻底破解这一问题,学校对60年发展中形成的人事问题进行了逐项排查摸底,梳理归纳出校内人事管理政策性问题15个,落实解决13个。此举不仅有效破解了人事管理混乱的难题,而且做到了合理流动、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四是着力解决了棚户区改造问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历史形成了诸多棚户区,不仅大煞城市风景,也影响了学校整体形象。解决棚户区问题,成为历届领导的一大心病。2007年,学校抓住长春市发展东南新城的有利契机,积极求得省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将学校周边列入棚改项目,现已全面启动。届时,我校的周边环境将成为当地生态区域的一个亮点。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