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弘扬学校传统和精神 培育高质量优秀人才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一提三优”工程(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本科教学优秀工程和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扎实推进学校发展建设各项工作,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校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始终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弘扬哈工大传统和精神,坚持特色文化育人

  1.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联,铸就了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

  几十年来,学校一直都勇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建设,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逐渐形成了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在办学传统和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动适应国家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5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立式机床和第一台会说话能下棋的计算机;2004年成功发射了由我校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验卫星1号”小卫星,2008年又成功发射了“试验卫星3号”;2006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举世瞩目的“神舟”系列飞船和“探月工程”中,都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2.弘扬学校传统和精神,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哈工大人创造了哈工大精神,哈工大精神又哺育了一代代哈工大人。学校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作风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新生一入学,就进行专业教育和传统教育。众多知名教授、学者走到学生当中,向他们讲解专业的发展历史,传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教授们身上所打下的哈工大的烙印激励着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精神和学校传统的熏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参观校史馆、实验室、航天馆等,让学生了解哈工大的历史和传统,学习、感受哈工大精神,并不断地融入其中。

  近几年,学校不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2004年,全国高级知识分子楷模、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院士的先进事迹经过宣传后,在全国上下都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为一名素不相识的女中学生白血病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我校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杨振岭同学被授予全国优秀大学生称号。2008年,在松花江上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救出两名掉进冰窟小姐妹的我校何晓波、刘峰同学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称号。学校还涌现出了全国师德标兵秦裕琨院士、全国优秀教师何仲怡教授、全国优秀辅导员李飞老师等优秀教师群体;涌现出全国首位支教团博士研究生陈苏同学;5年来累计捐献B型RH阴性稀有血15公斤,至少挽救了18个生命的张健同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佳同学以及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等优秀学生群体。

  二、围绕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坚持学校育人工作特色、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科学育人体系

  根据大学四年中,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学校科学制定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侧重不同的育人体系。通过成立基础学部(实行大一学生统一管理)、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系统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等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转变,从大学校园到走向社会的转变。

  2.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我校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组织了百名教授上讲台活动。现在,“教好一门课,就是一种育人途径”的教书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新的形势下,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团队育人和实行双重导师制,不断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以师德建设为基础,积极倡导教师要“从走上讲台到走进学生心灵”的转变,形成了教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何仲怡老师讲授的《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本构理论》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被学生称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值得去听的课。

  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是哈工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攻关和严谨治学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这些团队不仅仅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而且成为教书育人的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团队育人。秦裕琨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形成了从教师创新团队,到博士生、硕士生学生团队的有机链式结构,学生通过参与团队学习,既提高了专业学习深度,又锻炼了团结协作精神。

  学校一直积极倡导和要求教师做教书和育人具有双重职责的导师――既是学生业务素质的指导者,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导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宽松平等的学术研究氛围,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制定人生规划,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努力建设一支专家型、职业化,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多年来,强化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推行“辅导员双周培训制度”和“辅导员校外轮训制度”,陆续派出300人次参加全国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国家人才测评师培训等。2007年,我校两个研究课题通过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的评审,使更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

  通过坚持实行“低年级班主任制、高年级导师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专家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2008年5月,学校又启动了校部机关干部联系小班工作,50名校部机关处级干部自愿做小班联络人,很好地发挥了管理育人的作用。

  4.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不断创新方法和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完善党员发展工作体系,创新党支部工作模式。根据“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和五早(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早起作用)的做法,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入党教育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将大批学生当中的优秀分子被吸纳到党组织中来。通过创新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了《2006-2010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经过长期培育和建设,形成了30多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这些品牌活动有效地传承了哈工大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航天魂”品牌已经坚持了20多年,很好地宣传和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发掘、培养和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组织了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感染学生,使同学们深受震撼和感动,有效地增强了宣传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感染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使我校成为了全国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并评为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学校建立了70多个“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到山西浮山和西藏开展支教工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学校于2007年获得全国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

  学校党委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弘扬学校传统和精神、培育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人才工作中能取得一些成绩。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学校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