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南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西南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干部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要注重以人为本。
1.注重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学校党委认为,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必须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2.注重以人为本,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人才问题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就是要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塑造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情感关怀人才,用体制保障人才。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地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要紧紧抓住识人、用人这个中心环节,在群众中积极地发现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有效地保护人才,不断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选任干部
学校党委在合校后的两轮干部聘任实践中,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意从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公开选拔等多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框架科学设置干部岗位。坚持领导干部的任职条件和资格,是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的关键。高校干部队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确定高校领导干部任职资格时,应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使其更具科学性。学校党委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领导干部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制定了处级干部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使之既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又符合学校干部工作的实际情况。如学院、直属单位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的行政一把手应具有教授或研究员职称。
2.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是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客观性、公正性的根本保证。学校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的规范性和识人用人的准确性。学校党委结合高校干部队伍的特点和干部工作的实际,对以前的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进行了修改、调整、补充和完善,制定了《西南大学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之有据,从制度上堵住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学校党委也非常重视干部本人对任职的意见,尊重干部的选择权,使学校党委对干部任用的决定建立在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组织意图和个人意愿的良好结合。
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扩大高校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密切学校同广大师生员工联系的需要,是准确识别干部,选准用好干部,防止用人失察失误的需要。因此,学校党委将民主化建设作为干部选任机制创新的重点和基本方向。学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主要从加强干部测评中的民主、干部推荐中的民主、干部考察中的民主、干部讨论决定中的民主等环节入手,重点体现在落实师生员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和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决策制度两个方面。在学校党委今年上半年的干部聘任工作中,参加民主测评教职工3594人次,参加民主推荐2759人次,组织考察个别谈话840余人次,听取意见个别谈话400余人次。另外,在坚持群众公认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民主测评不称职超过40%和民主推荐得票率不足40%的,不再聘任,这次共有9人因此落聘;拟提拔人选组织考察得赞成票低于60%的,不予提拔;在确定考察对象时,从民主推荐得票排名靠前的人员中提名。这些规定,有利于体现群众公认原则,努力形成一种”愿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前途“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干部
1.着眼于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干部培训。学校党委进一步完善了干部培训领导体制,建立了干部培训领导责任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干部培训领导体制,确保了学校干部培训工作领导有力,组织有序,落实有效。
学校党委不断丰富培训的形式,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国内培训与海外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创新干部培训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制作学习网站,积极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选送年轻干部到三峡库区和有关单位挂职锻炼。
学校党委在干部培训中坚持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校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主要由教育部党组直接调训,参加中央党校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培训,学校党委督促校级领导干部日常自学,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强化培训。处级干部是学校干部培训的重点,由学校党委直接负责,党委组织部牵头具体实施。其他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由人事处负责实施。
2.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干部工作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职能之一便是激励。作为一所学校,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励全体教职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内在潜力。学校党委进行以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对工作确有成效的管理干部给予各种荣誉和物质奖励,在提高教师收入水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管理干部的物质待遇。同时要建立干部退出机制。到了一定年龄的干部,原则上都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根据其个人实际,转到教学科研岗位,按照教学科研岗位管理;对于专职干部,学校也根据组织需要与个人意见相结合,安排合适的工作,发挥其作用,顺利实现干部新老交替,推进干部年轻化,增强队伍活力。
3.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干部聘任中不是孤立地把人选出来就好了,而是综合考虑班子配备的结构。首先是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其次是注重完善知识、专业结构;在重学历但不唯文凭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提高干部学历层次,暨配备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干部,又注意配备懂党务懂业务的干部,特别是熟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注意专业互补;还要注意把握干部的思想修养和脾气秉性,做好合理搭配,使班子发挥最佳效能。据统计,全校中层干部平均年龄由46岁降为44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由75%提高到8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由17%提高到23%,更能适应学校地位与事业发展的需要。
4.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干部交流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党委利用干部聘任的有利时机,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计划地交流干部。凡在同一领导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两届以上的干部都进行交流。结合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对培养锻炼的优秀年轻干部了进行交流。对领导班子结构不合理的,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另外,要注意处理好交流与稳定的关系,党政正职不宜同时交流、批量交流,避免届中搞大换班。要适当掌握交流比例,一个班子一次交流的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总数的三分一。学校今年上半年的干部聘任工作中,共交流干部47人,交流面达19%。其中机关、直属单位与学院之间交流17人,党政之间交流7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