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突出实践要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聚焦到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上海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来。
一、在学习研究中形成思想共识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主题,推进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领导发展的能力。党委和行政班子每位成员带头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针对制约上海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影响的的领域进行课题调研。同时通过党校轮训、中心组学习交流、班子工作巡视等方式强化对高校领导班子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督促。教卫党委和教委每年召开两次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每次围绕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进行思想动员、工作部署和经验交流,迄今已进行了十多个主题的理念引导和工作部署。
通过思想政治建设,推动了高校领导班子形成新的思想共识。一是形成了反骄破满、迎难而进的思想共识。通过比照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国家和城市对高校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需求,高校领导干部普遍意识到上海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看到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意识到时不我待,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必须居安思危、居安思进、居安思变,拿出领先之举、创新之策推进科学发展。二是形成了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近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抓住机遇,实现了规模扩大和布局调整,解决了制约上海高校发展的突出资源瓶颈,使上海率先跨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规律决定了大学之大,不是决定于“大楼”,而是大师、大学生、大学创新、大学文化,而目前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建设明显滞后于硬实力建设。因此上海高校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将战略重心从外延式的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重形态转向重功能,从重硬件转向重软件,促进上海高校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二、在顶层设计中前瞻谋划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就要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引领发展。近年来上海充分运用国家赋予上海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有利条件,前瞻布局,先行先试,推进了各项高教改革。2004年上海确定“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调研,提出了上海高等教育要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的内涵发展之路的总体思路,并为上海教育“十一五”规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去年又以质量和结构为核心研制了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从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合理程度、教育国际化水平、高校科技论文引用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内涵建设的导向指标。
今年7月,根据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周济部长的指示,上海开始启动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明确规划纲要编制的主线,就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体现领先发展精神,确保上海教育“三个优先”发展,并努力实现上海各级各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公平和谐精神,确保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改革创新精神,从体制机制上破解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创新能力不高、办学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体现服务社会精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向全社会发布的40项重点研究的战略课题中,有30项是有关高等教育或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把规划纲要编制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抓手,做到两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并将规划纲要编制成果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三、在学科专业调整中促进特色办学
上海高校在跨越式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追求规模大、层次高、学科全的趋同倾向,办学特色被忽视和削弱。为此,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上海65所高校都应该准确定位,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紧密合作,让校校有机会,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地位。第二,学校特色发展的龙头是学科专业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支持的重点放在学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以特色学科支撑特色高校,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高校。第三,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社会亟需学科、特色学科和强势学科。教育部门与高校进行对话,引导高校重新审视办学定位,优化学科结构,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符合“需、特、强”要求的学科,政府应用增量资源予以重点支持。
经过引导,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出现了新的气象。高校党政一把手亲自组织力量研究国家要求、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布局,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优势、特色和社会亟需学科得到重点支持,实现异峰突起。同时引导相关学科主动向其靠拢,在支撑重点学科中实现新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高校学科交叉,发展了一批新兴学科,营造了各类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同时,高校也更加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通过产学研联盟建设适应国家重大创新建设和适应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新学科、新专业,学科群与产业有机对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更加紧密。
四、在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中提升办学质量
高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和造就栋梁人才放在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两大突出瓶颈,一是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不足,二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
2006年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开展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课题调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教育各环节互为联动、各学段教育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重点实施了十一项建设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理论熏陶和实践参与中牢固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创新人格;其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高地”建设,按照创新人才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建立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企业全面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由教育部门会同其它八个政府部门联手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一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探索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建立了上海大学生科协,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目前上海高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近年来教卫党委和教委通过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精品课程建设等载体培养和引进人才。今年1月正式启动了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迄今已进行了两批遴选。通过该项计划,鼓励高校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年轻人才,为他们争取“长江学者”和“院士”提供特殊的支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又设立了“上海高校培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每年投入2500万元用以资助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和回国留学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启动工作,为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雪中送炭,提供“第一桶金”的支持。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在推进内涵建设重要举措中,始终坚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顺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加强战略引导和宏观调控与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相结合,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 加快事业发展与加强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推进上海高校扎实走特色立校、改革兴校、质量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从而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充分体现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上水平之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