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国家的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学校科研实力、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构筑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
同济大学秉持“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学科结构。近几年来,结合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和嘉定新校区建设与搬迁的实际,凝炼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强势学科集群。
一是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学校依托985二期“城市建设与防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城市建设中心问题,由土木、建筑、城规、测绘、交通、材料、力学、管理及环境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该学科群是面向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城市发展、防灾减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交通等重大科技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城市规划、重大土木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现代交通、城市防灾减灾和数字城市工程等。
二是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依托二期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由汽车、轨道交通、机械、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对接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布局。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由同济大学为主体建设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 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等与上海国际汽车城内已建成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汽车碰撞线和试车场一起形成完备的地面交通工具研发设备体系,正在为我国开发出更为节能、环保、安全的地面交通工具服务。同时,我校还将建设我国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依托这一研究平台,可以进行车辆、线路、运行管理、信号、供电和站台系统以及相关部件的各种试验和认证,对轨道交通车辆和设备的国产化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两大学科群和学科链的形成,不仅使学校能够更有效集成跨学科的力量,催生新的交叉学科,而且正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核心技术的形成提供关键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引领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我校在重大桥梁工程自主建设、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大型水环境治理工程、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与更新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同济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建设大跨度桥梁的历史,目前包括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润扬大桥等在内的全国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同济参与设计占70%以上;同济承担起了世博会总规划师、总策划师、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负责人等重任,为世博会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济在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显著改善了香港、深圳、上海等地的源水水质,为此荣获了六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同济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培训及研究中心设在了同济大学;同济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企业、研究院,研制开发的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示范运行获得圆满成功,丰富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等。在促进科学研究的同时,同济把最新科技前沿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重视陈述性、事实性和记忆性材料的教学现状,转化为不确定性、前沿性、发展性、创造性的探讨式教学,增强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启迪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发挥知识外溢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同济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学校所在的上海杨浦、嘉定等区共同探索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连动发展”的新机制,使大学蕴含的丰富的科教资源充分外溢,帮助城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城区也与学校共建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形成了联动发展,互惠共赢的局面。近年来,同济四平路校区的赤峰路、国康路周围,借助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强势学科和人才优势,诞生了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近千家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 一个以知识、服务为纽带,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知识产业集聚区在上海东北部迅速形成,2007年同济周边相关产业已实现总产值79.8亿元,对区域产业结构提升起到了引领作用。学校正在与杨浦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预计到2012年,这里将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集聚区域。同济嘉定校区在建设国内第一座汽车风洞、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磁悬浮试验线过程中,也在校区周边集聚了大众汽车公司的检测中心和试验场,吉利、奇瑞、一汽、华晨、日本丰田、美国ROCHER、德国SCHEFLE的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机构,这些校内外的科研教学资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促进了上海汽车城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科研机构和产业的集聚,也为师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基地,对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探索管理体制创新,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2006年底,同济大学启动“科技大使”计划,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由申报。来自学校十多个院系,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的“科技大使”与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以及无锡、宁波等十余个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优势,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科技大使”的工作不仅为学校作了很好的宣传,而且在日益频繁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中,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已与同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已经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
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围绕国家战略,学校转变思路,创新了科技合作模式,搭建了校企科技合作大平台,建立了团队联合攻关合作组织机制,通过大项目牵引,形成重大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济已与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国家磁悬浮工程中心、沈阳机床集团、华润集团、中石化等几十家国内大型企业,以及微软、贝尔、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并组建大众-同济汽车研究院、上海轨道交通技术工程中心、新奥--同济清洁能源联合研发中心、同济大学三峡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30多个校企联合研究基地或研发中心,基本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原创性科研工作,解决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及实际应用问题。为了促进产学研联盟的持久发展,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对产学研科研项目实行了特殊政策,在项目定级、科研业绩、管理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特殊支持和扶植。同时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激励教师不断科技创新,推出一代一代新成果。比如,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费的80%由教师作为股份入股建立科技型公司,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