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公推直选”院(系)党总支
探索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

中共东华大学委员会

  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践中,东华大学党委以上海市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更好代表和实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利益。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今年4月,我校纺织学院被确定为上海市科教系统唯一一家“公推直选”党总支试点单位。回顾本次“公推直选”试点工作,6月份成立“公推直选”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7月份召开动员大会,采取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公开从党员中推荐总支书记、副书记及其他委员候选人,再到召开选举大会,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其他总支委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学校党委,以及纺织学院全体师生党员为本次公推直选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学校党的建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基层组织领导班子贯彻十七大精神,建立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增强基层领导班子公信度的新探索新尝试。

  一是充分认识试点工作意义,深入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和调研工作。我校党委把此次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契机,在被确认为上海市“公推直选”工作试点单位后,迅速成立了以党委组织部领导、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努力用民主的方法探索民主建设问题。针对高校党员类型多(含教师党员、本科生党员、研究生党员等)、党员流动性大(党员出差、出国比较多,研究生党员外出做课题多)、学生党员多、基层党的干部大部分是兼职的特点,学校、学院广泛沟通与调查研究,召开了各层次座谈会、思想沟通会,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让广大党员和群众知情(让党员群众认识公推直选意义、目的要求和工作安排,增强参与的主动性)、知人(让党员群众了解推荐条件,党员队伍情况,包括有被选举权党员的情况,确定心中的推荐对象)、知责(让每位党员、群众认识到参与“公推直选”的责任和权利,包括参与自荐的责任,激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公推直选”深入人心,确保活动的参与率,提高候选人的公认度,避免“公推直选”成为纯技术性工作。

  二是在推荐过程中注重真实反映党员和群众的意愿。在广泛宣传和动员的基础上,我们在群众推荐、民主推荐和党员自荐过程中向具备推荐资格的党员下发党员名单及《党员推荐表》、《党员自荐表》,向教职工代表下发党员名单及《群众推荐表》。由党员和群众代表个人直接推荐党总支正、副书记及其他委员候选人,避免过去联名推荐不能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在组织推荐中,只对任职条件和结构要求提出指导意见,根据资格和结构要求,在汇总和集中多数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40%左右的差额比例提名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和党总支正副书记候选人初步人选,由组织部负责沟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征求意见和组织考察,按20%的差额比例拟定总支委员,按照等额选举拟定正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报学校党委审批。在这一过程充分尊重党员和群众的意愿,为最终投票选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学生党员的民主参与进程。在民主推荐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意愿,将他们与教师党员的推荐给予了同样的权重,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在民主推荐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15名研究生党员获得学生党员推荐,8名学生党员进行了自荐,充分体现了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政治热情。最终,一名研究生党员成为了党总支委员候选人,虽然这名学生党员候选人最终未能当选,这仍旧是党总支换届选举民主化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研究。

  二、主要体会

  通过“公推直选”的试点实践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平时工作扎实,是取得“公推直选”成功的重要基础。“公推直选”取得成功的根本在平时的积累,在于平时建立的较为和谐的党内关系和党群关系。正因为原党总支班子工作认真,注重围绕中心抓党建,联系群众,才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一致认可。因此,从推荐过程到最后选举,班子主要领导得票情况一直是比较集中的。

  二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公推直选”成效的关键。“公推直选”旨在提高领导班子的群众公认度,因此,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从一开始,我们就很注重广泛发动,精心组织,通过组织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召开各层次座谈会,多途径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努力做到让党员群众知情、知人、知责,强化了党员的主体意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公推直选”、充分表达个人意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家思想重视,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动员大会和选举大会都达到了较高的出席率。

  三、几点思考

  通过试点,我们体会到“公推直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结合高校实际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是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思想,加强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民主意识培养任务还很重。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民主意识、监督意识都比较强,有比较好的民主基础。在这次“公推直选”中,考虑学生党员比例高,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重,经过一定努力,在推荐过程中产生了一名学生委员候选人,上级组织等各方面也很希望委员会中有一名学生委员,在动员大会报告和选举大会上也充分强调了学生党员进总支委员会的意义。但在学生党员占绝对多数的选举中,唯一的学生党员候选人却落选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论资排辈思想,较多同志认为还是教师更有资格任党总支委员,反映党员民主意识的培养任务还比较重。必须进一步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推直选”工作,不断通过选举实践增强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民主参与意识。

  二是高校基层组织党员类型多,对“公推直选”的组织工作要求比较高。高校基层组织有教师党员、本科生党员、研究生党员,还有实验室和办公室管理人员中的党员,平时工作分散,流动性大,每年学生党员毕业,新生党员进校,教师党员出国、出差,研究生到企业、科研单位做课题,本科生有社会生产实践等,全院党员集中性活动比较难,各类党员之间相互了解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基层负责人要进一步加强联系群众的工作,经常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去,丰富党内生活和党内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网络建设,构建新型的基层组织联系沟通渠道和党内宣传工作渠道,促进教师、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加强“公推直选”组织工作,特别是情况摸底工作,有利于进一步集中党员和群众意愿,提高领导班子的民意基础。

  三是高校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较多是教师兼职,调动党员中的自荐积极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为学术单位,高校教师主要工作是学术研究,党的工作基本属于义务性的奉献。学术发展道路更宽广、更有可持续性,教师要求兼任党总支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自荐的教师党员一个也没有,因此较难形成竞争氛围。即使是党总支书记职务,由于条件要求比较高,时间和精力投入比较大,与学术发展的矛盾较突出,竞争人选也很有限。副书记是专门做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干部,可调整余地也很小,激烈程度有限;知识分子很重视面子,本来就不想当总支委员,更不愿意通过竞争进入班子。因此,只有民主意识还是不够,还要有党员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党员服务、为民主制度建设作奉献。这方面工作任务还很重。

  四是学校干部轮岗比较多,需要处理好干部使用中选举与委任的关系。为了干部有多岗位经历锻炼,培养干部适应多岗位工作能力,激发队伍活力,学校普遍建立干部轮岗制度。近四年来,我校现任14位学院总支书记中,从机关轮岗到基层,或是学院之间轮岗的有9位,占64%,如现纺织学院总支书记曾是本学院教师到机关任副部长,再从机关回到学院任书记,丰富了岗位经历。这个过程都是委任制完成的。今后普遍推行“公推直选”中,需要处理好干部轮岗培养与“公推直选”的关系,协调选举与委任的关系,统筹干部选拔培养,进一步规范委任与选举工作制度,加强干部工作的制度建设。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