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贵州的基本省情是“欠发达、欠开发”,高等教育发展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高教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精神,奋力拼搏,艰苦奋斗,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工作和成效
1.理论武装成效突出。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多种途径,抓好党员的学习;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轮训干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高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大党员、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深入开展理论研讨,每年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2.基层组织作用增强。对应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机构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认真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积极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把党的组织和活动阵地建在公寓、社团、网络,贴近党员、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基层党组织“五好标准”,开展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创'五好党组织'”活动,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估并评选示范点。基层党组织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党员思想素质提高。对不同岗位党员提出不同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创建党员教育基地,开展“党课精彩一课”、“优质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承诺”、“党务干部岗位练兵”等争先创优活动。实行发展大学生党员群众评议制、团组织推优制、公示制、答辩制等。2007年底,全省高校在校生党员有35825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0.5%,比2002年增加26382人,提高6.46个百分点。其中,省直高校在校生党员19112人,占大学生总数的16.14%,比2002年增加15355人,提高10.13个百分点。
4.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制定了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组织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脱产进修,完成第一轮干部大规模培训任务,并选派大批干部到农村、企业和重点大学挂职锻炼;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其能的人才开发机制,形成了一支总体上能够适应和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干部队伍。
5.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于法周延、务实管用原则,我委制定了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加强滞留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各高校制定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等4500多项制度,基本覆盖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这些制度上墙上网、汇编成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形成了靠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的良好运行机制。
6.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实行为基层、群众服务承诺制。普遍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招生、收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等为重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在全省行风检查中,各高校均获得93分以上优秀等次的好成绩。
7.高教事业科学发展,高等学校校园和谐。一是资源扩充。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成倍增长。二是规模扩大。2007年底,我省高校在校生33.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1.5%,比2002年增加10.5万人,增长44.9%,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结构改善。开始招收博士生并逐年发展;贵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升格组建了一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新增了一批重点学科和硕士点,优化组合了一批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学科较为齐全,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高等教育体系。四是质量稳步提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贵州大学等六所高校获得“优秀”,新升本的黔南师院、遵义师院也获得“良好”;大学生就业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个别高校达到95%以上,毕业生党员尤其受到欢迎;校园周边环境改善,学校连续19年保持稳定;在今年“抗凝冻、保民生”和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大学生们表现突出,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
二、体会和经验
我省高教事业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学校党委谋大局、抓大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广大师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校实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对院(系)改革发展与行政共同谋划、合力推进。合理设置党支部,确保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活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师生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总结我省高校工作经验,最根本的,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必须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既是现代文明和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又是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领域;既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战略阵地。高等学校要完成崇高的战略使命,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加强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深化对党建工作规律的认识,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必须把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校园和谐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在现今历史条件下,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师生提升素质、建功立业的愿望日益强烈。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努力扩大规模、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使高等教育成为提高群众素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师生全面发展的广阔平台、可靠基础、强大动力源。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好实现自己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尊重人民创造历史主体地位和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格局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机制;要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各种实现形式,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
4.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高校党建,务求取得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校园和谐实效,才能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发挥,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5.必须统筹兼顾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高校内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都较过去复杂得多。高校党的建设,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围绕改革发展中心工作推进。要统筹党员和非党员、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建设,统筹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统筹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统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实现这一领导体制的工作机制建设,统筹党的作风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统筹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廉政建设,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教育主阵地和网络等新阵地建设等,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生机勃勃,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和谐校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