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首都医科大学委员会
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2002年实施了四校合并。学校立足大学使命,紧紧抓住“发展”主题,遵循大学发展逻辑和医学教育规律,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建设工作,不断破解合校和前进中的种种难题,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合校后的首都医科大学究竟如何发展?校党委首先抓了科学规划学校未来、找准学校定位的工作。2003至2004年,校党委发动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了《2004―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即: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即: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明确了两个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理念、发展原则、建设任务和措施保障等重大战略和策略问题。同时制定了以“十一五”为指向的七个子规划,包括学科规划、教育规划、人才规划、专业规划、文化规划、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成为凝聚全校师生的一面旗帜,极大鼓舞了师生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信心与决心。
二、人才为本,发展学科
学校把建设、发展学科作为事业发展的龙头,拟定了“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保障基础、加强应用”的学科建设方针。组建了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等,完善了一级学科布局;发动全校教师深入开展学科分析,确定了11个优势学科,18个重点学科,5个特色学科;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了系系有目标、室室有重点、人人有方向的学科细化格局。各学院、系以学科分析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学科发展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五年来学科的投入累计近5亿元,极大支持了学科的发展。
在做好学科的科学布局、加大学科投入的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工作,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共计40余人,聘请了海内外8位院士为学校特聘顾问。以北京市“人才强教项目”为依托,强化人才培养,2005至2007年,推荐并获批北京市特聘教授、拔尖创新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计150名,获人才项目经费资助累计2677.8万元。在市属高校中率先推行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依岗聘任教师,破除了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实行了配套的教学、科研激励政策,对教学、科研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了不断深化的“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双天职教育活动,实行了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弘扬师德风范。系统的人才政策和工作措施,极大激发了学术生产力,学校科研基金项目数、经费数、SCI发表论文数等连年有新进步。
三、育人为先,确保质量
学校坚持以“德技双馨”为目标,把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放在重中之重。200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随即以此为新的起点,全面开展了以质量为先导、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标准的第二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以三年为期,一年一个主题,环环相扣,先后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考核方法)改革,形成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2006年,进一步开始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稳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一批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涌现出来。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新德育载体,拓展德育内容,形成了以誓词教育、主题教育、三大讲坛教育、红十字志愿活动、成长学校、社会实践等为载体的医德教育体系,为医学生的全面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四、创新体制,协调推进
以学科、科研、教学为核心的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严谨规范的管理与保障支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十五个方面的序列改革,创新和改善学校管理与保障的体制机制。包括:(1)合理调整设置机构;(2)实现规范有效管理;(3)建立学科整合平台;(4)全面启动人事改革;(5)规范财务管理体系;(6)完善资产管理制度;(7)强化审计监督机制;(8)建设廉政监督体系;(9)建立规范统计体系;(10)强化技术服务平台;(11)建立服务、管理、安全、教育、文化五位一体的公寓管理模式;(12)深化后勤服务改革;(13)加强校园基本建设;(14)改革校产管理体制;(15)建设安全稳定环境。学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保障系统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资金资产使用效率、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在2007年市教委对市属24所高校的项目效益审计中,我校效益名列第一。
五、整合资源,提升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有14家附属医院,其中13家为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附属医院各具特色,实力雄厚,附属宣武医院的神经科学和老年病学,附属同仁医院的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附属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学,附属朝阳医院的呼吸内科学、附属友谊医院的消化科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儿科学,等等,均在全国名列前茅。2004年开始,学校鲜明提出了建设“学院型医院”的方针,以设在学校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统一筹划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协调发展,横跨附属医院,先后建立了32个临床专科学院、学系,实现了基础与临床之间、附属医院之间学科资源的横向整合。学校集中优势资源,统一组织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课题申报,大力促进临床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每年一次对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全校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各个附属医院学术水平提升明显,带动了医院医、教、研、防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比中,附属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同时荣获“2005―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在北京地区三家获奖医院中独占两席。
六、狠抓党建,和谐发展
校党委鲜明提出了“在冲锋中建设先锋”的党建工作理念,注重把全党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宣传,各个党委常委分赴联系单位亲自宣讲,使全校上下形成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采取“八个强化”措施,持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实行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系(教研室)核心组制,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在改革攻坚阶段,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高度重视积淀首医核心价值观,弘扬首医精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保障。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2004年以来,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由3个增至8个,另增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2个增至7个;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两院院士共计6人;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毕业生和医护人员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社会赞誉,在2007年北京地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十大白衣天使”评选中,我校共有8名校友和医护人员获此殊荣。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回望过去,学校所取得的事业进步,每一步都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原则的结果;展望未来,我们将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不懈的努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继续科学发展,为国家和首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