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惟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结合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与服务贵州历史性跨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科学研究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立足西部实际,凝炼办学特色
1.解放思想,明确办学定位。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较之东部地区还存在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尤其贵州尚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学校党委以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贵州人民提供优质高等教育为己任,坚持解放思想,明确办学特色,主动适应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贵州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和贵州大学特点的新路子。通过开展“实现贵州大学跨越式发展”、“走进'十一?五'建设新贵大”、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等,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从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思考“办什么样的贵州大学”和“怎样办好贵州大学”,将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把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为贵州省乃至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传承革新,凝炼办学特色。贵州大学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百余年荜路蓝缕,一世纪弦歌不辍,学校始终以振兴中华、科教兴国、服务地方为己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并重”育人理念,先后培育出了15余万名各类人才。他们扎根高原,风栉雨沐,成为了贵州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各行各业中,有1/3以上是贵州大学毕业生,少数行业甚至高达60%以上。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和谐融合、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为贵州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四能”人才特点,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学校党委及时将之凝炼成为“坚毅笃实、明德至善”、“砺能致远、博学笃行”的办学特色,并贯彻和落实在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加以巩固、充实、发展和创新。
二、围绕服务社会,增强办学实力
1.凝炼学科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学校党委紧紧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以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4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特色和优势,凝炼出一批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同时,以提高质量为主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质量工程”,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遴选教学名师,规范教学管理,制定教学工作规程,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出台《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暂行办法》、《优秀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成立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团,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开展“下评上”、“学评教”、“教评教”等教学质量督查工作,使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007年以来,学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一、二类特色专业等方面实现重大发展。
2.树立科学人才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贵大”战略,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引进高水平专家和紧缺学科人才。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他们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和贵州省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重点专家等等。2007年学校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贵州零的突破。
3.坚持开放式办学,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学校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大学联盟”主席单位,与加入该组织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与美、日、德和香港等2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4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英国、法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的6所高校联合办学。2008年,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对外援助基地,成为贵州省第一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单位。2008年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政府主办、学校承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进一步扩大学校与东盟各国大学的联系。
4.激励科技创新,提高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制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激励自主创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度和贡献率。2004年学校新组建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76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达868项,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占贵州省立项总数的70%;国家863科技项目占贵州省立项总数的50%;2006年实现贵州主持国家“973”项目零的突破,200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经费达到1亿2千多万元。目前学校与省内全部9个市(州、地)和20多个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贵州茅台集团、宏福集团、水钢集团等省内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2008年初,贵州遭受50年难遇的特大雪凝灾害,全省几十个县市停电停水,交通中断,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面积受损,学校开展“抗凝冻、保民生”科技救灾行动和青年志愿者救助行动,派专家学者对全省受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记“抗凝冻、保民生”工作集体一等功。
三、加强党建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1.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创新。学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方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制定《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贵州大学党委、行政重大会议制度》等,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学校在贵州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
2.加强党建工作体制和制度创新。实施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党政共同负责制中院长和院党委书记的工作职责,使学院形成“自主决策、有效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将2005年确立为“制度建设年”、2006年确立为“管理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理顺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建立权责明晰、监督有效、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机制和制度保障。
3.加强党建工作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贵州大学网络党校信息管理系统、贵州大学滞留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系统和贵州大学网络党建管理系统,拓展了教育途径,实现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校学习、考试的无纸化。同时,开展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明确各基层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把各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上来,激发激情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