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凸显教师教育特色 夯实综合学科基础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

  面对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能否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目标,统筹兼顾学校内部各主要方面的关系,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定位,辨证处理凸显办学特色、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与夯实综合学科基础、提升整体实力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坚持科学定位,以特色求发展,凸显教师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始终把凸显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充分认识到,欲求学校发展,必须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欲求学校地位提升,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锁定一流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不动摇。2000年第十次党代会和“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0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我校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1.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创新平台,提升教师教育研究水平,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在“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我们设立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三个与教师教育直接相关的创新平台(基地),发挥教育学科群的集成优势,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建设教师教育政策与决策咨询研究、教师专业标准与评估研究、建设教师教育研究数据平台,努力打造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师教育政策与决策咨询研究于一体的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努力把平台建设成为中国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库、策源地,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

  2.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推动教师教育的实践创新,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7年3月,国家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师范大学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搭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政策平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学校把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创新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精心组织制订和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一方面,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建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书院式管理的新模式,通过整体规划课外教育活动、实施四年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养成教育氛围,强化师范生的职业信念与理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3.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主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我校积极融入地方教育发展战略,加大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力度,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市、区、县建立了全面的教育合作关系,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加强与中西部地方政府和师范大学的合作,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工作。“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我校主动请缨,积极参加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的教育重建,包括教育规划、教师培训与心理咨询培训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育支援都江堰为核心、以服务和支持新疆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贵阳学院等5所西部院校为重点的基本架构。通过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双方共赢。此外,还通过构建一流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网络平台,特别加强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发展的服务功能。

  二、坚持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升学校综合学科水平和整体实力,积极发挥综合优势,为教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关心支持下,2006年实现了教育部与上海市的重点共建,跨入了“985工程”建设高校的行列。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培养创型人才为中心,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培育英才、集聚资源、创造精品”的“一个中心”、“两个推进”“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凸显办学特色,将教师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紧紧锁定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不动摇,坚持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学科水平和整体实力。

  1.凝练方向,充分发挥学校的文理学科优势,努力建设一流的基础学科。以“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在巩固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凝炼学科方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支持基础学科中的前沿领域和新兴方向的发展,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对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撑作用,带动基础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评估与资源分配体制,为不同类型学科创造发展空间,并对学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力求形成学科建设的新格局,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2007年我校光学、基础数学、中国古典文学、人文地理等4个学科被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已达到10个,其中教育学和地理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坚持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通过组建“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开展学科专业合作共建,实施捆绑式科研管理,瞄准学术发展的前沿以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整合相近学科,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为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在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形成合力、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推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一些重点学科群的建设 。

  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多种人才建设计划。一方面积极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继续推行“终身教授”制度、“紫江学者”计划等,努力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大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多渠道吸引人才,并突破以往人才引进思路,通过“团队引进”的方式从海内外直接引进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高度重视对优秀人才的自主培养,专门召开了全校青年教师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材的制度和政策,推出了“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新举措。

  4.积极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推进教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我校积极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以高水平学科科研反哺教师教育,构建教师教育多学科科研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了高水平学科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机制。例如,搭建“认知―学习―技术”的科研创新平台,探索教师专业学习、发展的内在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模拟实验系统;组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平台,推进各学科科研创新与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的内容,等等。

  在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凸显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师范大学将失去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彰显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又要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学科水平和整体实力。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