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贵州实际,围绕“建成省内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探索,锐意改革,抢抓机遇,排难而进,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突出发展主题,大力营造干事业谋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缺乏全局意识、缺乏长远思考、缺乏战略思维,发展欲望不强烈、发展信心不坚定、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措施不得力,小进则满、纠缠细枝末节等问题。部分干部职工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满自得、因循守旧、狭隘片面、急功近利、妄自菲薄的思想倾向。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发展。2002年,新组建的学校领导班子面对这种局面,敏锐觉察、审时度势,响亮地喊出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是第一主线;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困难、万困难,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的口号,进而掀起了学校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热潮。全校上下乘着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东风,围绕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全面拉开了改革创新、强校升位的序幕,迅速形成了思改革、谋发展、比工作、比实绩、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几年来,通过调整完善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干部人事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鼓励竞争、有利发展的制度措施。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万众同心、真抓实干,形成了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坚持突出发展主题,以发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学校在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赢得了主动。
二、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两个关键,既是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挥职能作用的外在要求,更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几年来,围绕这两个关键,学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加快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务实的探索。
在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明确提出“巩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思路。确立了“大力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育人目标。通过实行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以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按照“巩固基础学科、注重应用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建设重点学科”的方针,挖掘潜力、苦练内功,开放办学、引才引智,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通过抓关键、带全盘,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得到极大的提高和优化,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机制创新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切实推动“三个转变”,努力改革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近年来,贵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资源紧缺、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对此,学校党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加快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缩小与省外同类院校的差距,保持在省内的领先优势,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勇于自加压力负重前进。要改革发展模式,盘活用好有限资源,科学谋划学校发展。
几年来,学校围绕推动发展模式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提高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水平,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科学把握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发展措施,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各项工作自觉在“精”字上下功夫、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看效果,使学校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四、重点解决“四方面问题”,不断增强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几年来,学校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措施、提高管理效能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抓牢抓实。
一是积极拓展办学空间,解决制约扩大办学规模的“瓶颈”问题。2004年合并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白云校区,使校园面积扩大到近千亩。锲而不舍地进行新校区建设,五年新增校舍面积十余万平方米、学生运动场馆二万余平方米;改善学生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部颁标准。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三支队伍建设。在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每年保证人才工作专项经费500万,大力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学历提高;坚持开放办学,“走出去”开阔视野、吸取养分,“请进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2002年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管理干部队伍活力。
三是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先后在党的建设、干部人事、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审计、后勤服务等方面,制定、完善100余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四是理顺机关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务实型、廉洁型”部门创建活动。创新年度测评工作,将机关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工作情况,包括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学习情况纳入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通过民主化、科学化、全方位的评定,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真正使机关职能转变、作风建设落到实处,职能部门形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工作效率、执行能力、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学校改革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05年硕士学位授权点增长一倍,达到41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重大突破;2006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重新遴选为省属重点大学;2008年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竞争正在加剧,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我校在影响力、竞争力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学校自身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我们将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的机遇,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深入分析查找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更新观念、明晰思路、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坚定不移地朝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贵州师范大学的方向不断迈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