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
山东大学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切实爱护人才、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一、从人才强校的战略高度出发,倍加重视人才工作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办学兴校第一资源的观念。学校党委认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延揽、凝聚和依靠各类人才。 我校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突出坚持“三个本位”:在办学兴校上,坚持以教师为本位;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在管理价值上,坚持以服务为本位。
2.树立大人才观,统筹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人才共同构成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必须树立包括学生、学者、管理团队、服务支撑队伍在内的“大人才”观,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一是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二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 三是把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人才进行培养和管理。四是把教辅、试验和后勤队伍等作为重要办学支撑。
3.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解决瓶颈问题。我校多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和各类人才发展专题会议,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谋划,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山东大学2006-2010年党的建设工作规划纲要》和《山东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山东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山东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之学生培养规划》两个子规划;还编制实施了《部省共建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规划》,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学校把2008年确定为“人才年”,制定实施了人才年工作方案,提出十个方面的措施,全面推进了人才工作。
二、牢牢抓住学生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造就大批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第一使命。我校从政策、措施及规定等各个方面确保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在年度经费预算必须确保教学投入和足额保证教学费用的同时,连续5年投入本科实验室建设经费年均超过5000万元,改善学习实践条件,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规定教授必须在教学一线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并作为教授教学工作必须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校、院领导到教学一线听课并讲评教学制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2.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作为第一任务。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二是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三是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培育青年学生担承社会责任,报效祖国、奉献爱心的精神品格;四是注重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目前递交入党申请的学生占在校生非党员学生的69%,本科生党员比例达到12.7%,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37%。
3.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心。 一是注重专业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双学位、主辅修教学和特色暑期学校,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二是率先推行学生的“三种经历”教育,使每位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经历,同时使具有“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10%。三是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制定实施了本科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广实行优秀本科生导师制,使更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到科研中去。四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和创新创业大赛,在国内外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均取得佳绩。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突出抓了“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和个性化、复合型、创造性、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良好学术风气的培育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量列全国高校前11位。
三、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工作队伍
1.建设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或科研基地,利用教育部在我校设置的“长江学者”教授岗位,山东省政府在我校设置的“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特聘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重点支持15-20个创新学术团队,每个团队给予200-800万元的经费资助,支持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展前沿性、原创性探索研究。同时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力度,锁定目标,积极跟踪,全力以赴去培养。
2.建设优秀学术带头人队伍。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的后备人选,是学校未来10-20年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人才保障。在优秀学术带头人引进方面,采取个性化引进方式,加大引进力度,汇聚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大资助力度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台阶、创造条件。如,我校程林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大型太空试验AMS合作项目,迅速成长、锻炼了承担大项目的科研能力,并形成了梯队。
3.建设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国内学术研修经历,海外学术研修经历和校外社会工作经历等“三种经历”和“博士后招收资助计划”,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用于海外学术研修;制定了《应用学科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要求应用学科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校设立了“齐鲁青年学者”,延揽国外杰出青年学者来校工作。
通过建设,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到目前,我校两院院士由过去的2人增加到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达到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新增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特聘专家岗位2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490人,博士生导师568人;新增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和1个国家“优秀创新群体”。
四、把管理和支撑队伍人员作为重要人才,提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团队素质能力。学校制定和实施了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改进与创新培训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努力使干部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干部全面成长的实际,更加贴近建设学习型团队的要求。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一是加强了干部校内培训,注重利用“在线学习”、“干部课堂”等网络资源进行干部教育培训,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有效解决了干部的工学矛盾问题;二是加大了干部交流、锻炼工作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挂职锻炼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干部增长了才干;三是加大了干部国(境)外培训力度,通过海外研修、项目合作等,使干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四是采取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解决学院和机关等单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既以培训推动工作,又增强了管理团队的执行力。
2.科学管理,不断加强管理干部考核监督。学校党委健全并完善了干部选拔使用、培训提高、考核监督、竞争激励等干部管理机制,构建起包括日常考核、任职前考核、试用期满考核、重大事项跟踪考核、定期考核等形式在内的考核体系;实行了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了《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问责暂行办法》和《机关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提高了管理干部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使管理团队呈现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