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天津大学党委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任务和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着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一、解放思想,深化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观念
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工作,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动性,深化了三个层面的认识:
一是机遇意识。学校多次邀请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学校做报告,介绍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组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专家深入滨海新区调研。全校上下通过深刻理解国家的需求、滨海新区和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及思路举措、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职责,深化了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
二是创新意识。各个基层单位通过解放思想,组织本单位师生开展各种研讨,结合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水平,融入滨海新区建设发展,形成了创新思路,比如我校精仪学院提出“学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方案,通过试行“滨海突破战略”、“首席科学家制”、“教学首席教授制”等多项重要举措,学校党委通过研究正式批复了这一方案作为全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正在加紧推进实施。
三是实干意识。学校党委切实将融入滨海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确立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之一,并认真加以落实,围绕滨海新区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校内各有关单位院士、专家围绕化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城市建设、管理咨询等领域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做好服务进行了专题研讨和论证,并均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二、改革创新,建立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平台
学校党委把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平台作为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启动了“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的建设,直接面向滨海新区产业需要,按照“速度快、机制新、目标明”的要求,以更好地把学校的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推动创新的技术优势。
一是瞄准重大需求,搭建深入产业腹地的研发平台。学校与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签署了“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建设协议,由临港工业区无偿划拨了450亩土地用于研究院的建设,遵循“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学校建设”的方针,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建设宗旨,围绕国家和滨海新区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发挥我校在化工、海洋、港口、船舶、材料、机械制造、能源动力等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现有的科研机构,联合国内外和滨海新区内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滨海工业研究院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和天津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已经被列入天津市10个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工业研究院已经开始进行地基的处理工作,将在2009年进行开工建设,于5年之内基本建成。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模式。滨海工业研究院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围绕有利于产学研深度合作进行了有益探索,着力做到五个“突出体现”,其一是突出体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其二是突出体现科技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以往以单一学科为主体建设研究机构的模式,选择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研究领域,强化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三是突出体现人才培养使用的灵活性,采取灵活有效的聘用机制使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加盟到研究院,更好满足产业化项目研发的需要,人员可以连同项目向企业以“带土移植”的方式转化,同时为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其四是突出体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更加关注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效果,以此为主要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五是突出体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成果扩散、孵化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形成自身“造血功能”。
三是凝练科研方向,推进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滨海工业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滨海新区支柱产业需要,积极凝炼研究方向,与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沟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比如我校的化工学科连续两届在全国排名第一,若干项技术国内领先,我们围绕该学科优势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建立燃料油品研发中心;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联合建立煤化工联合研究中心;与中石油联合建立炼油、化工研发基地等,使化工学科技术研发不仅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形成群聚效应。此外,研究院还围绕航空航天、机电装备制造等研发中心与有关单位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三、科学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共赢。
首先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来,学校有近万名毕业生留在天津工作,接近毕业生总数的1/4,学校还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天津和滨海新区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个性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服务,与企业合作共培养工程硕士2200多名,涉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支柱性产业,培养MBA、MPA等高级专门管理人才1100多名,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学校在天津和滨海新区102家企业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还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些企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已经直接被采纳到学校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
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天津大学的科技服务涵盖了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能源、资源环境、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城市建设与交通等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天津市确定的20项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中,我校参与5项。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天津港建设和临港工业区建设、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规划、空客A320、中新生态城建设等滨海新区大型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我校化工学科的精馏技术与结晶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化工和现代医药,仅填料塔技术一项就创造年经济价值近5亿元。由我校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自动灌装线”,设备投产仅一年,新增产值达到8420万元,新增利润3257万元。近5年来,天津大学与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所属的700多家企业和单位签订各类科技合同2000多项,科技经费达到5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16项,今年又有4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通过国家科技奖的评审。
三是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积极发挥智力资源的优势,为滨海新区提供智力支持,选派了首批11名青年骨干教师、干部到滨海新区挂职,这些挂职教师和干部到岗后,很快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学校2005年引进了杰出海归学者房丰洲博士,并以房丰洲为核心组建“微纳制造技术”科研团队,筹备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得到了滨海新区5000万元资助。经过3年时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自由曲面光学器件、高精度微小元器件加工等领域,突破了国内相关行业关键件制造技术的瓶颈,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提升微纳制造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滨海新区一个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
当前,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天津大学将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时期,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水平,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