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
实现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建立健全体制和机制入手,积极发挥院系党组织的作用,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建设,发挥院系党组织的作用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后,学校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如何发挥院系党组织的作用,我校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探索“四位一体”院系治理结构。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校主要的教学院系逐步构建了党组织、行政班子、教授委员会和二级教代会“四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学校对治理结构中各主体的职责进行了界定,明确院系党组织要做好“四管”:一管政治方向,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三重一大”事项,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管思想教育,指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以及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三管干部培养,做好本单位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四管党的建设,做好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及廉政建设。在实际运作中,学校要求,院系党组织和行政班子对院系工作要做到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协同发展,凡是院系的主要工作和重大问题(如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改革措施和年度计划,经费预算、制度建设等),院长(系主任)和书记都有责任,都应当提出意见和建议,基本形成了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协调运转的良好局面。
2.强化制度建设。基于“角色界定是前提,党政关系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认识,学校在界定院系治理主体的职责、梳理相互之间关系尤其是院系党组织和行政班子之间关系的同时,着手建立了治理主体的决策程序及工作制度。经过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拟订了《上海财经大学院(系)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上海财经大学院(系)级单位党政议事决策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划分了院系党组织和行政班子各自的职责,明确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工作中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形式,在院(系)级单位职权范围内具有最高决策权,并对党政联席会议的讨论事项、出席对象、议事程序、决策规则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3.加强学院党组织对院系财务预算监督。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构建了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旨在赋予院系一定程度的资金使用自主权,以提高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院长(系主任)作为院系二级预算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加强对其的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合法化和规范化?在此方面,学校规定,凡涉及院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财务支出预算,原则上须由二级教代会审议通过;凡涉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管理的预算,必须经过院系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院系二级财务预算,必须经过院系教授委员会和二级教代会的审议批准。有关预算实施情况,必须在院(系)范围内公开,同时接受党组织和二级教代会的监督。通过赋予院系党组织对院系预算公开和决算公开情况以监督权,强化院系内部的民主监督,保证院系财务的公开透明,从制度上监督干部廉洁自律,杜绝了腐败产生的根源。
二、建设凝聚机制,营造和谐氛围,发挥院系党组织对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因此,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中心,是院系党组织“围绕中心抓党建”的必然要求。我校各院系党组织坚持建立各项凝聚机制,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
1.突出事业凝聚机制。我校各院系党组织坚持用事业的发展来凝聚人心,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推动院系学科发展。根据创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了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开展聘任海外知名华裔经济学者担任院长(系主任)的探索工作。从2004年起,我校先后聘任田国强等多位知名华裔经济学者担任我校现有二级学院(系)的院长(系主任)。这些海外院长,熟悉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熟悉国际学术标准、教育质量水平和运行规范,与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联系,对于推进院系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提升院系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海外院长长期在国外生活和工作,他们对国情、校情以及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群众工作的特点等都还认识不足。有关院系党组织坚持从院系事业发展出发,从积极支持海外院长大胆开展工作的需要出发,加强党组织与海外院长的沟通交流,主动搭建本校原有教师与海外院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海外院长熟悉国情、校情、院情。从而及时化解困惑、隔阂和矛盾,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增强院系的凝聚力。
2.强化管理凝聚机制。我校各院系党组织坚持用科学的管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参与院系学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院(系)务公开,增进工作透明度,保证教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完善院系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保证工作规范化,在制度制订过程中落实教职工的参与权和选择权。近年来我校坚持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为了给这些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提供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制度环境,以便其发挥才能和进一步成长,我校借鉴国外知名大学通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建立“常任轨”(Tenure)教师考核制度。与海外人才的国际轨道对应,学校原有教师的考核仍按现行轨道运行,规定两条轨道之间相互开放,原有教师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进入国际轨道(即常任轨),适用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国际轨道的教师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退入现行轨道,由此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3.发展文化凝聚机制。我校各院系党组织坚持通过文化建设凝聚人心,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一些传统优势院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原本就有深厚的积淀,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学科特色和院系文化风格,党组织就特别注重发掘院系的文化底蕴,通过展示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成就以及知名专家的风采,大力宣传党员学术骨干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全体教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团队意识,推动学科发展。
实践证明,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了党组织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寻找差距,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强化院系党组织功能,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