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工业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天津工业大学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党建工作,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理解,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开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意识
学校党委认为,新时期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才能实现学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校党委积极引导全校党员、干部、教师牢固树立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进一步查找工作差距,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
在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以“两个跳出”为主题,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解放思想、查找差距。一是“跳出工大看大学”。当前学校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就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等重要指标,同全国理工类、纺织类院校和天津市属兄弟院校等20余所高校进行了详尽的比对,认真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而进一步增强了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跳出大学看社会”。我们从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和期望中,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此,学校党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新突破”的目标,即:跳出工大看大学,在深化校情认识上要有新突破;跳出大学看社会,在科学发展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优势看不足,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立足天津看贡献,在产学研结合上要有新突破。通过“两个跳出”,大家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确定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质量上水平,以特色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更加明确。
二、坚持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整体水平
学校党委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和综合科技优势服务地方、服务社会。近年来,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坚持一流标准,追求一流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利用在纺织、膜技术、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优势,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目前,学校的纺织复合材料、膜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照明材料与技术等三个项目已被确定为“支撑天津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由学校复合材料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科研技术产品应用在“嫦娥一号”卫星上,并于2001年和2007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学校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2亿元建立了百万平方米中空纤维膜产业化生产基地。学校与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共同实施总投资1亿元的外延片功率型芯片产业化项目、与天津市海博光电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总投资2.2亿元的高端半导体照明产品产业化项目,也被列为天津二十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在产品专利方面,学校现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共计68项,并形成了以中空纤维膜为特色的膜产品体系,产品和技术出口至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销售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此外,学校还成功组建了天津工业大学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采取科研、生产、市场齐头并进的策略,在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空港物流加工区注册成立了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逐步构建起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环保照明产业链,为促进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坚持以重点工作为带动,大力夯实服务地方经济的事业基础
学校党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以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指导思想为前提,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夯实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事业基础,以此提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学科。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5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一五”综合投资规划建设学科,并形成了纺织复合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等特色领域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优势。近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成功申报立项“863”项目3项、“973”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9项。
二是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发展战略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将干部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大计来抓,不仅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而且建立了人才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落实、监督约束等管理机制,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校党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发展战略,围绕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目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使学校师资队伍在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大胆启用人才,积极构筑人才高地,不断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已有多人担任学校重要岗位领导职务。
三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学校紧跟人才需求趋势,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先发展社会急需、体现地方产业优势的精品专业,积极面向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了“3+1”等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重视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2003年以来,学校相继与摩托罗拉、中芯国际、海南欣龙、飞思卡尔公司、天纺控股集团等多家现代大型企业实施了“第二校园”合作计划,“第二校园”先后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积极探索新途径,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涌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徐伟,走上北大讲台的刘大川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
四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促进事业科学发展。校党委高度重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一方面注重巩固以往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与时俱进地推动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与完善,特别是从理顺机制体制入手,着力探索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2008上半年,学校启动并实施了处级干部聘任目标责任制、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和院级管理体制等三项重要改革,这三项改革的实施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为提升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学校党委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来,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探索实现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