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近年来,在教育部党组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高校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解放思想,善抓机遇推动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人为本,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确立发展优势,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率先扩大招生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坚决执行党和国家决策,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率先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前,我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在校生156.8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启动高教园区建设,先后建成南京仙林、江宁、常州等9个高教园区。全省普通高校现在占地面积18.6万亩,校舍建筑面积4692万平方米,均为2002年的2.1倍。
三是积极争取建设经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等投融资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确保高校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针对部分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债务比较沉重,付息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的实际,省政府近期正式启动支持省属高校化解债务工作,省财政安排122亿元专项经费,分三到五年化解省属高校债务。
二、引培结合,打造人才高地支撑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是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主体和关键。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着力营造人才辈出、人才凝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引进、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实施高校“333工程”、“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
二是打造一支讲政治、善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认真执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组织程序,建立选人用人新机制。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校领导干部队伍,为高校科学发展选好领路人。2007年,以贯彻中组部、教育部《关于部分高等学校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办法(试行)的通知》为契机,科学规划高校领导班子组织建设,实行高校党政班子集中同步换届,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职前公示制,扩大民主,落实师生员工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改革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高校分配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三、突出重点,加强内涵建设体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好字当先、提高质量。我们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是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我省在“九五”大扩招、“十五”大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质量大提高。引导高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发展节奏、适度控制规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上来。
二是加快优质资源建设。着力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水平先进、开放共享、引领示范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省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7所;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二级学科64个,省级重点学科2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同时,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31个、精品课程219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89个、精品课程1010门、精品教材698部。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弹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四、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科学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坚持广泛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更高层次地“引进来”,更大步伐地“走出去”,全面提高全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稳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办学理念,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层次和规模。支持重点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举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省共有高等教育合作机构5个、合作项目288个;2003年以来,共有5万人接受了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
二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我省分别在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3个海外国际交流基地,加大师生海外交流力度。以开展师生交流、组织冬夏令营、举办国际研讨会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组织学生到国外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扩大留学生规模;支持有优势学科的高校,积极接纳外国留学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到境外办学。我省高校已在国外举办了7所孔子学院,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五、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是根本动力。我们坚持与时俱进,顺应形势变化,积极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省部、省市共建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先后接受划转原国家部委管理的21所高校,全省63所普通高校、33所成人高校参与了调整合并。全省13个省辖市都有本科高等教育,实现了本科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创新。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了政府为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完善普通高校民办学院和独立学院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办学。我省现有民办普通高校24所、独立学院26所,民办本专科在校学生36.38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4.7%。积极创办职教园区、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高等职业教育呈现集团式、集群式、集约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以校务公开、教代会的作用,坚持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进一步理顺院(系)党的建设、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和谐校园氛围。
六、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引领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要保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与经济社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坚持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功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服务于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带动高校科学发展。
一是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近五年来,我省高校科研经费达230亿元,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1.93万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00项,专利申请数近1.2万项。
二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织“江苏发展高层论坛”、“高校校长沿江行”,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科技行”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基层、服务发展。2007年选派1000多名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18000多个村和4000多个社区基本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为农村改革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