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指导办学实践。几年来,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绩及其良好态势,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特色兴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决心和信心。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以人为本,人才强校
1.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指导,探索建立起“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筑峰/绿卡人才工程”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筑峰人才工程”分两个层次组织实施,计划在2-3年内,吸引和造就5-1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学校分别在特色学科--物理海洋、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海洋遥感等设置“筑峰人才工程”岗位教授、“绿卡人才工程”领军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计划在3-5年内,吸引和造就4-6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引进和培养10-15名具有创新性构想,理论功底扎实,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成就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15-20名具有博士学位,学术潜力大,学术成果较突出的学术骨干。近三年,通过“筑峰/绿卡人才工程”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学校从美国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气候动力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聘任了13位“筑峰/绿卡人才工程”教授,与学校中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强有力推动了相关研究方向与国际前沿的接轨;双聘了著名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专家、地质学专家张国伟院士,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专家刘鸿亮院士等3位院士到校工作,使学校的相关学科在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等方面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发展;聘请王蒙先生担任顾问、教授和文学院院长,邀请童庆炳、严家炎、柳鸣九等著名学者多次来校讲学,形成了“名家课程体系”,并聘任迟子建、毕淑敏等5位著名作家为学校“驻校作家”,极大促进了学校人文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聘请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先生担任顾问、教授和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促进了学校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先后聘任了280余名兼职教授和海外客座教授。所有这些,不仅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
2.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效益的发挥。 2001年至今,学校进行了两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中国海洋大学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和 《中国海洋大学业绩津贴实施细则》,开发并启用了“中国海洋大学教师业绩津贴管理系统”,建立了比较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津贴和业绩津贴相结合、津贴制和奖金制相结合的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了人才的健康成长。“十五”期间学校在SCI等三大检索系统上共发表论文1762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一些标志性的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标志着我校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新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科研水平全面提高。
二、正确处理关系,促进科学发展
鲜明的海洋特色使学校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国家海洋行业的引领和支持,自然获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鲜明的学科特色使学校有明确的建设发展重点,处理好学科建设的重要关系,才能保证学科的科学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处理好特色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关系。在强调特色、突出重点的同时,我们深切认识到,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特色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必须有综合学科的支撑及交叉融合。特色之“峰”,必须建立在综合之“原”上。平地起峰,高度有限。为此,学校提出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很好地指导了学科建设乃至学校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学校认为,规模应该适中,不宜贪大求多,结构应该优化,利于发展特色,确保质量一流,争取以有限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明确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学校二十年《战略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制定了明确计划,提出了科学预期,使学校的发展有章可循,稳步推进。
三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校坚持以强势的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汇聚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努力推动所有科研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筑平台。学生也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是处理好学校自身发展与国家相关行业的关系。行业的兴盛需要学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的发展更需要行业的引领与支持。我校的发展必须主动与国家海洋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为此,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与国家海洋局和所有涉海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关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介、转化学校的研究成果,打造我国海洋类人才就业平台。协助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国家海洋科学发展规划》,学校赢得了行业的关注和支持。
五是处理好学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充分发挥特色和综合优势,推出“蓝色兴鲁”和“蓝色兴市”行动计划,重点从海洋创新角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较好地处理了学校自身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学校在奥帆赛赛场环境监测、浒苔灾害的治理、奥帆赛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省市奥运突出贡献奖单位,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学校也因此在“985工程”、“211工程”、国家实验室和新校区建设等多方面赢得了山东省、青岛市的大力支持,使学校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名城与名校互动”的良好局面。
六是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国际化是学校实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到国际参照系中才能更加明确自身的相位,才能了解海洋学科的国际热点和前沿,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才能得到与强手对话的机会。学校较早就重视发展的国际化,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部支持下,学校倡导成立“国际涉海大学协会”,并任秘书长单位。以此为依托,学校在中德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中美10+10合作等多项国际合作中受益。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也为学校正在牵头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准备了良好的国际化背景。
特色兴校,科学发展,使我校走上了一条为兴海强国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独特发展道路。多年来,学校为国家科教事业、特别是海洋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家海洋局成立40余年来,学校为其输送了众多的领导干部和数千名优秀管理及专业人才。多年来,海大人始终是国家海洋科技的骨干力量,在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推广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推进我国海水养殖业“四次浪潮”、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促进国家海洋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