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
近几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之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努力解决学校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党政十分重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充分发挥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示范和带动作用,坚持和完善校、院中心组联动机制,带动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党委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联系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脉络,联系新时期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方案和计划并认真实施。2007年以来, 党委中心组共举行专题学习会12次,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带头宣讲,结合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考,讲理论,讲实践,讲体会,讲经验,讲要求。学校领导还深入基层单位、课堂等一线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围绕学校科学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求策于基层、问计于师生,在调查研究中理清思路、破解难题、科学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
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全校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各党支部也纷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校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了一心一意促进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上,统一到了把学校建成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上,既热情高涨、自我加压,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我们紧紧抓住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薄弱环节,紧紧抓住并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1.调整校内机构设置。近年来,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先后成立了发展规划处、教育培训处、新闻中心等处室,党委办公室与校长办公室、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署办公,整合、理顺了部门职能,提高了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以原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基础,分别成立了矿业工程学院和安全工程学院,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学科的特色和服务煤炭行业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创新,不断完善校、院、所(系)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模式,增强了办学活力。
2.深化干部工作改革。2007年11月份,学校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各部门负责人调整和二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全面考察、上岗谈话等制度,做到考察人选从群众民主推荐中来,拟任人选根据多数群众的意见提名,最终人选根据公示结果决定,选拔任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中层领导干部,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陆续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
3.调整和完善财务分级管理制度。近年来,我校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保证和强化学校宏观调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进行了财务分级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系列配套改革,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我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兼顾,实现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和谐发展。
1.学校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结合国家能源科技发展和振兴苏北发展的实际,建立学科发展的保障体制。一是抓两头、带中间。每年遴选一批校级学术团队,从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工作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在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力度。注重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遴选和培养,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梯队。二是完善学科中间层次组织机构,建设一批研究型学院。以学科为基础,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试行校、院、所(系)三级管理体制为契机,以矿业特色鲜明的博士点学科群为支撑,造就一批研究型学院。三是突破原有学科界线,通过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大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对学科型实验室的建设予以重点投入,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建立激励学科创新能力的机制和学科业绩评估体系,强调学科投入、产出效益,实行优胜劣汰,鼓励学科可持续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底学校被列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达到9个,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学科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博士点获得突破,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获准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学校充分发挥优势,统筹服务国家煤炭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大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每年出资150万元设立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启动,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科技专项基金对科研团队培养予以支持。二是加大力度整合学校科研资源,着力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除新建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建设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三是探索产学研科技合作新模式。与20余家大型煤炭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4家大型煤炭企业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并成功发起了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合作。四是优化学校内部的科研组织结构,通过组织跨学院合作等形式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近两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90多项,去年首次以首席单位、首席专家承担了“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年科研经费合同额近4亿元。2007年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2008年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著200多部,获专利授权171项。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今年四月,我校与德国有关大学和企业联合组建成立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最近该中心组织中德专家启动了“徐州老工业区塌陷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项目,还将在徐州建立能源开采与利用、设备制造与新材料研发基地,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兼顾学生个性和素质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学校制定实施了2008版本科生培养方案,逐步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大学生科研参与计划”,并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有关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6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首批13所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及全国“挑战杯”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2007年新增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使我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达到12篇,全国排名第15位。毕业生总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位列江苏省高校前茅。另外,在总结前期开展的创新班、理工提高班、大学生导师制等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学校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主体内容,今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孙越崎学院,在全校选拔优秀学生到该院学习,全面实行导师制,采取研究式教学的学习方法,在注重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