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中求发展

中共中国石油大学委员会

  中国石油大学在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同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高校的发展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要求之下,在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中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赢得各方面支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1.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践行“在贡献中发展”的宗旨。我校长期以来,始终重视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建设。进入新世纪,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伟业中,我校更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决定一如既往地加强开放合作、积极服务社会,通过开放合作追踪社会需求,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以实际贡献赢得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发展,进而更好地展开社会服务,实现由开放合作到服务社会到学校发展良性循环的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局面。

  2.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促进学校科学定位。我校办学定位确立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定位为面向石油石化工业,特别是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提供高等教育支撑。实现这样的目标定位,学校必须通过开放合作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服务落实所定位的目标,接受社会的认证。只有在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中,以社会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坐标,才能实现学校自身定位与社会对学校定位的协调统一,才能最终使学校的目标定位成为现实定位。

  3.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学校可以了解到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密切追踪学术前沿,真正参与现实中的重大课题,找准工作方向和发展的先进标准。对应社会要求、瞄准前沿发展方向、利用社会条件,学校可以始终保持先进办学理念,拓宽办学环境、积聚社会资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方向,教师可以不断扩大学术视野,学生可以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总体上可以有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4.通过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强化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我校在长期的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中,首先在石油学科这一优势领域与企业和社会进行对接,形成了合作和服务的坚实基础,实现了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而持久的合作,发挥出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合作。我校的石油特色、石油学科的优势既是加强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的支点,又可以在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坚持产学研结合,建立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

      1.构建产学研结合格局。我校在充分把握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有重点而又多层面地构建产学研结合格局。首先,学校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要服务面向,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加深同全国各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开展专家教授互聘和学术交流、在油田现场与企业联合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科研成果中试转化等等,保持与企业的全面合作。目前我校已经与全国各主要石油石化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学校密切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结合。2005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贡献山东实施计划”,作出了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得到了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同时学校积极与东营市和青岛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对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耦合。另外,学校近年来与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和东营军分区加强合作,通过济南军区依托我校设立的后备军官学院为部队培养相关专门人才,依托优势学科积极承担部队相关技术攻关任务。以面向石油为主,同时面向地方、面向部队,我校的产学研结合领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了教育、行业、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

  2.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一是组建联合机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就在齐鲁石化建立了固定的实习基地,校企双方成立了联合管理办公室。1989年,与中国石化总公司及其下属的济南炼油厂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董事会。1991年,与胜利油田成立了厂校合作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学校立足矿区办学,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三方共同建立了常设合作机构,建立了“油地校”紧密合作的格局。2005年,学校又与西部地区有关石油石化企业共同组建了西部合作办公室。二是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协议形式固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内容。目前,我校已经与塔里木油田、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20多个企业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三是共建合作平台,通过共建与企业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共建平台上实现产学研结合。如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与胜利油田共建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与克拉玛依市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克拉玛依园等等。

  3.力求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我校在以服务优先、争取与企业双赢的指导思想下积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结合点,把产学研结合落到了实处。学校依托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与53个企事业单位共建了8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学校各专业,所有石油主干专业都在油田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建有毕业设计网点,先后在18家企业组建了研究生工作站;企业依托学校通过各种模式培养紧缺人才,优化企业人才队伍。近两年来,学校为企业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个,培养工程硕士500多名;为企业举办第二学士学位班、进行定向复合培养,两年来培养人才648人;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每年承担企业科技项目500项,经费1亿多元,近年来创造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等为企业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的一些重大成果;校企共享优秀人才,学校从企业聘请了50多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同时学校也经常组织教授专家团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三、推动联合办学,构建合作共赢、服务与发展的平台

  学校于1993年就和中石油等国家三大石油公司联合组建石油大学理事会,实现了企业集团对学校的联合办学。发展到现在,中国石油大学理事会由教育部、中石油等国家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北京市、山东省共同参与,有遍及全国的93个大企业作为理事单位。2004年学校又推动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目前董事单位达到52个。根据理事会和董事会章程,理事会和董事会及其成员在学校办学的主要方面进行指导和支持,学校根据理事和董事单位的要求提供服务。理事会每年召开理事长扩大会议,董事会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理事和董事单位的合作问题。理事会和董事会作为联合办学的组织形式,搭建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深度合作的大平台,提升了学校开放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层次。依托理事会和董事会,学校加强了服务的针对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保证了各项具体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分别面向国家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制定了总体服务方案,每年都面向相关单位推出合作和服务项目。理事会和董事会也拓展了有关单位对学校的支持渠道,近年来,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和有关企业积极规划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与学校共建了11个重点实验室(中心),有90多个企事业单位捐赠支持学校办学或设立专项奖学金,金额达到2200多万元。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发展。

  另外,学校也不断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办学,大力推动与国外的校际合作、优势专业合作和知名学者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国外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人才。目前已经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与许多国外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英国赫里欧?瓦特大学举办了油藏硕士合作培养项目、与韩国亚洲大学等3所大学开展了“3+1”联合培养项目等。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