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守望河海精神 引领行业发展
为中国水利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中共河海大学委员会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学校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水利精神,沉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河海精神。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坚持理想、彰显个性,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实现水利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河海大学把求解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弘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以为水利行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培养具有“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时代责任的水利行业优秀人才,回应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孕育形成了河海精神――即水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精研求真的学术风格、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我校时说,河海大学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全国水利水电战线的骨干,希望河海大学师生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河海大学长期以来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同时强调两点: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以李仪祉、茅以升、严恺、徐芝纶等名师名家为代表的河海教师,他们高尚的人格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培养水利建设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一代代河海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始终怀着回报祖国回报母校的一片深情;河海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铸就了河海九十多年一个又一个高峰。

  二、引领水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新时期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正由服务社会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具有鲜明水利行业特色的河海大学理应是是水利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河海大学以科学的精神、负责的态度、超前的思想思考,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水利事业向前发展。

  建校90多年尤其是华东水利学院成立以来,学校紧密围绕水利事业的发展,努力培养水利人才,为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学校在2003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在保持、发展水利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把河海大学建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强化了学校发展中深厚的水利情结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学校完善了以水利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体系。继续重点建设水利学科,使其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的水平。推动与水利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发展,如土木学科、环境学科、海洋学科等,让这些学科尽快成为新的优势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在水利一级学科自主增设了生态水利学、城市水务、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等8个交叉领域的学科点,为持续保持水利学科的领先地位提供支撑。同时,以“有特色、入主流”的思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与水利结合的特色提高竞争力,并逐步推动学科入主流。

  学校重点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中促进水利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开展水利学科的基础研究,积极组织承接水利及相关领域的国家基金项目和“863”、“973”等各级各类国家计划项目,注重开展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河海大学都参与其中;国际河流、太湖污染治理等水利领域的许多紧急、重大的问题,河海大学集聚队伍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校着力建设好已有的水利类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和水利有关的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以行业系统单位为主要对象的国内合作与交流工作。学校在2001年就成立了合作发展委员会,主要由水利水电领域的重点科研、建设及管理单位构成,注重与成员单位之间经常性的高层互访,并推动相互之间由个别项目、临时性合作向有组织的战略性合作转变,这为学校与行业系统单位之间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

  三、培养水利行业骨干创新人才

  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培养水利行业骨干创新人才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水工等专业进行了改造,在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从事涉外工程的能力。加强水利行业领袖型骨干创新人才培养,组建了水利土木类专业的基地班,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建设了长江、黄河、西部水电开发三个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选拔部分已经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的优秀硕博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从事长江水问题、黄河水问题、西部水电开发中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这一做法实现了学校、工程单位以及基地学生“三赢”。建立在培养单位与行业工程单位合作基础上的“理论训练+创新实践”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构建水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将水文化的教育内容和实践环节纳入到素质教育各环节,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实施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建有40个社会实践基地,完善了“三年三类三重点递进式系统化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今年还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首届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课外创新活动的热情。以水文化教育为特色,在学生中开展爱国爱水爱校教育,引导学生熟悉校史、学唱校歌、实践校训,通过开展水文化教育、水文化知识普及和水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水、亲近水、热爱水,在河海文化的熏陶下,培养河海品质,弘扬河海精神,献身水利事业。

  多年来,数万名“河海人”秉承水“刚、柔、坚、韧”的特质,奋战在大江南北,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长江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龙滩、小湾等世纪大工程的负责人,大都是我校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我校毕业生约占30%,在总工程师中约占35%。可以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的贡献。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