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
多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大力实施“党建先导工程”,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一、创新工作理念,提升引领科学发展的领导力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理念。作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高校,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确保学校事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校党委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事业新一轮发展中的引领导向与核心保证作用,才能抓住新的机遇,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效。为此,党委确立了“引领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的“四有”工作理念,即“党委统揽全局要有领导力,各级党组织要有凝聚力,全体党员要有使命感,各项工作要有党的声音”,党员干部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力争先行、树立形象、作好表率。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努力健全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并实施《南京师范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建立决策报告与问责机制;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确定学校年度重点工作,通过对“三重一大”的领导决策,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在中心工作的战略部署、思想发动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统揽全局、推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作用,积极营造团结一心、创新图强、拼搏进取的发展氛围,引领科学发展的领导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健全组织体系,增强引领科学发展的凝聚力
党委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行政教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形成健全严密的组织体系。
强化学科建设的阵地意识。学校党委注重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牢固树立学科发展中的阵地意识。注重基层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在学科规划、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在生命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等研究型学院的领导班子配置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熟悉学科发展的干部任二级党组织书记,增强党组织参与学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强化支部建设的基础作用。党委积极推广“教工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的经验,使教工党支部与行政教学科研团队对应设置,将党的建设渗透并溶入教学科研之中,使党员成为教学科研的“脊梁”。 从2005年起进行了党支部设置改革,党支部总数由原来的231个调整到目前的401个,数量新增加了73.6%;为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先后在五个学院进行了成立学生党总支的试点工作。
强化组织关怀的激励作用。党组织注重加强同师生员工的情感沟通和融合,用事业、真情留住身边的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动关心中青年骨干教师,设立了“学科特区”,设置了“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奖”,出台了《解决校内中青年优秀人才住房困难的暂行办法》,通过灵活的机制、特殊的政策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氛围。
三、发挥示范作用,彰显引领科学发展的感召力
党委努力为党员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党员的突出业绩进一步彰显了党组织的感召力。
正德厚生,在团结奋进中无私奉献。地科院汪永进同志,担任所在学科特区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学科200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他的团队评上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学术成果丰硕。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教科院青年党员教师侯晶晶同志,在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残疾的女学生成长为我国第一个轮椅上的女博士,成为全校乃至全省全国残疾人的楷模。文学院教授马景仑,几十年工作如一日,身患癌症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2006年被评为 “国家级教学名师”。
笃学敏行,在努力拼搏中追求卓越。党委组织部发起组建了“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和“学生社团党员工作站”,为学生党员搭建起“履行宗旨、锻炼党性、提高修养”的平台和展示党员先进性的窗口。“学生党员工作站”成为学生党员教育的新载体,树立了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富有责任心、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党员骨干,引领团员青年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追求卓越。2008年北京残奥会冠军姚娟等一批优秀学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四、播撒党的声音,拓展引领科学发展的影响力
“党建先导工程”积极唱响了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比翼齐飞,党的声音和形象无处不在,党组织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积极推进“人才兴校”战略。通过“特聘教授”制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讲座教授”制度的实施和“青蓝工程”、“333工程”、“830工程”、“百千万工程”的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使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职称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明显改善。目前 1人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当选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环境演变与现代过程”学术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这是江苏省省属高校中的第一支。
努力实现规模质量协调发展。党委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早期许多高校积极拓展办学规模的时候,党委明确控制普通本科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和质量兴校之路。目前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由2002年的6.8:1调整到1.7:1;党委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支持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等基本条件建设;重视大学生能力建设,启动“大学生能力建设工程”、“研究生创新工程”;狠抓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20个学科入选“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比上一轮增加了一倍,整体布局更趋合理。
大力提高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党委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理念,努力在服务中求发展。每年与全省各地科技合作项目达200多个,合同金额达5000万元以上。与南京市等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签订了教育硕士培养协议,仅为南京市就培养了1676名教育硕士。多年来,积极支援宿迁学院的本科教育,并在泰州市创办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江苏省填补了地级市没有本科教育的空白。目前,泰州学院四届在校生规模超7000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