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委员会
太原理工大学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问题一度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引进与稳定并举”的原则,本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工作思路,极力营造绿色人才环境,在地方院校中异军突起,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产出和转化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党委要做人才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作为事关学校兴衰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人才产生了吸引力。学校在所处发展地位和区位背景中,化劣势为优势,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新的《太原理工大学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太原理工大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有突出贡献人才考评办法》等配套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尤其突出了“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使用理念。坚持引进与稳定并举的措施,打破了“来了女婿跑儿子”的怪圈。学校重奖有突出贡献人才,目前已有24位教授获得奖励。学校还克服住房紧张的困难,一次性拿出30套大户型住房对全校遴选出的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予以奖励。同时,在坚持“精选、重用、厚待”的原则下,学校有计划有方向有选择地引进急需人才。三年来,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40名。2007年被山西省人事厅授予“招才引智先进单位”称号。
准确的办学定位对人才形成了凝聚力。办学定位来源于办学基础的雄厚和办学风格的传承。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同时也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这是全校师生负重赶超、奋力拼搏的结果,来之不易。对“品牌”的珍视和热爱使为之奋斗的人才队伍更加团结。办学定位也激发了对远大办学目标的追求,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创建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这种前瞻性的定位也使得富有创新精神和事业心的人才队伍容易凝聚在一起。
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人才产生了感召力。学校以务实的精神,客观的态度,根据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需求,紧紧围绕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思路,强化了对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充分、鲜明地彰显了“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最明显、结合区域经济建设最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办学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布局紧扣区域和地方需求,基本覆盖了山西省的主要工业领域,形成的九大学科链直接对接山西省的主要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布局、层次和结构均符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集群化的学科链、旺盛的现实需求、能源重化工基地得天独厚的科研背景无不对相关专业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大显身手、自我实现的最佳舞台。
和谐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力。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尊重个性,注重创新。学校既有和谐、开放、自由的学术空气,也有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自律的要求。这不仅对人才的整体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成果的高产也形成了良好的机制。学校现已形成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在内的4 个各级创新团队, 2个荣获“山西省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称号的团队。
二、人才要做学校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作为学校的主体,人才的汇聚与集结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才的创造和创新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态势。
人才高地初步形成。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6名,其中教授318名、副教授568名,博士生导师64名。师资队伍形成了金字塔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渐趋合理。近年来,产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工程技术部学部委员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入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12名,山西省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15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9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60名,山西省科技功臣4名,省级优秀专家10名,省级教学名师20名。
学科建设突飞猛进。学校坚持“改老、支重、扬优、扶新”的学科建设方针,通过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山西省重点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品牌专业。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8个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点,78个硕士点,20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5个高校教师领域招收高校教师研究生。
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科研活动总经费由“九五”初的1000余万元达到了现在的一亿多元。“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5项,其中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该计划项目。承担了包括“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各类项目214项,获准省级科研项目672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山西省高校榜首。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86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0项。
三、学校要做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囊团
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能力,大大提升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学校进一步确立了“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特别是煤炭、采矿、化工、材料等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为山西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山西地方经济主战场一线的绝大多数技术骨干和高端人才均为我校校友。学校还着眼于解决山西煤炭大省行业人才短缺难题,通过采取从大型煤矿企业中选拔优秀青年来校接受本科教育、毕业后直接充实到原单位技术岗位工作的方式,缩短了人才、技术服务链条,从企业发展的源头上有效解决了生产和安全方面的难题。
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更加直接。“煤气脱硫净化技术”、“感应式数字传感器”等技术,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GaN基LED及其相关产品基础研究项目形成一个年产值过百亿的新兴产业;“跳汰法洗煤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为厂家每年可直接增加纯利润1000万元;“盐类矿床群井致裂控制水溶开采方法及其应用”实现了安全环保的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纯度氯乙酸生产技术”开发的产品远销国内外。依托学校而建的山西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山西省整体安全技术及装备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挽回高额经济损失。多年来,学校还先后与省内乃至全国十几个地市和近400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成果项目转化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30亿元。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我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把人才作为学校的主体和中心,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人才的创造热情,就能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