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倾力服务“三农” 推动科学发展

中共江苏大学委员会

  长期以来,江苏大学党委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优化办学思路、着力内涵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强化“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特色,推进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办学思路,在瞄准“三农”中抢抓发展先机

  1.从传统中接力。服务“三农”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我校前身之一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先后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生、硕士生和第一位农机博士,逐步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办学特色。江苏大学成立后,学校党委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团队党建,有效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形成党员带头、老中青合力、“传帮带”紧密的教学科研氛围,为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在服务“三农”中,我校不但巩固了农机、排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涉农学科优势,也促进了涉农学科和专业的调整、拓展,并逐步形成了如今以工为主,理、工、医、教、经、管、文、法、史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2.从政策中借力。政策既是“指挥棒”,又是“助推器”。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积极通过报告会、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和教育教学主渠道,大力开展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在此基础上,统一思想,借力“三农”政策起跳,推动涉农课题申报和技术攻关,拉动涉农专业和学科发展。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成功实施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有效改善镇江城乡水环境;按照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成功攻关“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以及温室三阶段无土栽培”新技术,同比节约成本30%~40%。经在江苏、河南等地实施,实现新增产值14310万元、利税3139.3万元,节支221万元。近五年,我校开展的涉农课题研究达400余项,35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5项。

  3.从优势中发力。优势就是竞争力。学校党委紧扣“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全力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在服务“三农”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办学影响,激发办学活力。继续依托工科特色发力,积极扩大支农、惠农服务范围,带动重点学科领域由工学向管理学和医学的拓展。积极依托人才优势发力,集中力量在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并借助在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着力内涵提升,在支援“三农”中强化办学特色

  1.丰富学科内涵,搭建支农新平台。注重提升和发展传统支农学科,不断拓展学科外延,扩大服务领域。积极做强农业装备、农田排灌、农用动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农学科,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农村能源、农业环境等新兴支农学科。我校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均为涉农学科。学校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并成立了“农业工程研究院”,“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农产品生物加工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工程中心建成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生物柴油动力机械应用工程中心”、“动力机械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先后挂靠我校。此外,2008年我校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设立“中美生物质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2.提升培养质量,适应支农新要求。注意在办学过程中贯穿为农服务传统,巩固涉农专业学生的服务思想,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近年我校连续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三篇博士论文中,有两篇直接涉及“三农”问题。适应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新要求,积极面向农村中学开展本科师资培养,涌现了一大批扎根农村的教育骨干;适应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要求,大力面向农村培养输送医疗专业毕业生,并积极论证面向农村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培养工作;适应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新要求,积极鼓励大学生赴农村就业或开展支农服务。五年来,我校先后有211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

  3.突出自主创新,确立支农新优势。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支农新优势。2007年我校开发的“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我校融合计算机视觉、电子嗅觉和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检测信息开发的“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校研发出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型1LYQ-320型直联式驱动圆盘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我校在国内首先设计制造了超临界CO2萃取设备、智能化生物发酵罐、全套稻米碾米加工设备等,并实现工业化制造生产,形成系列产品。

  三、促进成果转化,在惠及“三农”中提升服务能力

  1.支撑涉农行业发展。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我校开发的“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在20 年中领导全国潜水泵行业从80 年代中期的10 余家生产企业、年产不足10 万台,发展到目前近1000 家生产企业、年产1000 余万台潜水泵,产量约占全国潜水泵总产量的60%以上,大量替代进口,并出口创汇。据50 家企业统计,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4.51 亿元、利润6.88 亿元、税收3.25 亿元,创收外汇4 亿美元。围绕国家重点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我校主持了摇臂式喷头系列、喷灌泵系列、轻型喷灌机组、喷灌用镀锌薄壁管及附件、全射流喷头、金属低喷灌强度喷头等多项喷灌机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全国约80%的喷灌机为我校研制。

  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田生产作业“减负”,必须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2005年我校承担开发的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高压静电喷洒灭蝗车”通过鉴定。据测算,该产品每天可施药作业面积160~200公顷,每个蝗虫发生季节按15个有效工作日计算,每台灭蝗车每季可完成防治任务2400公顷以上。经在新疆、青海等地投入使用,灭蝗效果良好,大大提高地面防治的实效性。我校开发的“高性能稻麦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从根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依靠经验设计、低水平模仿的困局,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国产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今年6月,泰州现代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采用该技术已累计销售联合收割机6493台,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利税近1.0亿元。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市场在国产机型中市场占有率为60%

  3.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我校以“利用醋糟开发植物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设施农业中新型基质肥料的研制”等项目研发为基础,形成了十多种有机生态型基质和肥料系列产品。其中有机肥料使每公斤有机稻米的产值比常规稻米增加4元以上,每亩净增收入2000元。由我校开发的“油脂饼粕功能多肽制备关键技术”项目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将与以生产菜籽油、豆油为主业的丹阳正大油脂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油脂生产“下脚料”制造降压药物,实现“下脚料”的回收利用与增值。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