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中共山东师范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着力把科学理论的穿透力、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社会实践的感召力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力推动了学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阵地。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政课讲成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课程,使学生终生受益,关键靠内容,重点是方法,基础在学科。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强调既准确科学、系统完整,又紧跟时代、生动鲜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问题,及时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变化给青年学生思想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使学生理论学习与伟大时代同步、与科学理论同行。十七大召开后,学校党委制定了《十七大精神“三进”工作意见》,印发了《宣讲提纲》,组织了专门培训,进行了专题研讨,十七大精神“三进”工作起点高、思路清、效果好。今年以来,我们抓住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等有利时机,以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奥运会、残奥会凝结形成的崇高精神为主题,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了鲜活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学方式上,抓住一个“动”字。一是“生动”。运用亲切传神的语言、具体感人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大学生愿意听、听得进、真心喜爱。二是“互动”。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推行社会热点讨论、思想疑点对话、学生试讲、舆论焦点辩论等教学方法,变单项讲授为多向互动。三是“主动”。坚持主动求变,努力达到“教”与“学”良性统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同学们说:“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感到单调、枯燥。现在形式‘活’了,课堂‘动’了,我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思索中得到升华。”

  在学科建设上,强调一个“实”字。学科建设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带动作用。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在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形成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同时坚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已有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点;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社科项目;建成了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十一五”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80余门。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用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培育引导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基本的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依托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积淀到学生的思想中。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把握一条主线,做好三篇文章。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师生、教育青年;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学校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学习理论 坚定信念 奋发成才”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辑出版了近200万字的多卷本《八荣八耻的故事》,并以此为载体,通过故事会、恳谈会、交流会等,弘扬先进事迹,讲故事、谈认识、见行动。

  做好三篇文章就是把塑造大学精神、创造活动品牌、培育文化热点作为校园文化的着力点,统筹规划,精心组织。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支撑大学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塑造大学精神,必须融校风校训、校歌校标、教风学风和校园精神为一体,体现办学传统、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近年来,我们汲取齐鲁文化精髓,熔铸近六十年办学实践提出的”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

  校园文化活动要注重内涵、注重质量、注重品格,努力打造精品。学校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特征,凸现校园特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形成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在校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山东师大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16届,参加师生十多万人,被评为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新世纪讲坛”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校园文化热点是社会变化、学校实际与师生思想相互交融的必然反映。关注热点,引导热点,培育热点,反映了青年成长需求和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体现出文化育人的新方向。学校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抓住与大学生成才密切相关的问题,找准主题,精心策划,主导舆论。比如,通过红色歌曲演唱会、经典歌剧排演、革命诗词朗诵会、传统影视剧展映等,形成红色经典文化热潮;通过迎奥运系列活动、奥运志愿者选拔、奥运礼仪推广等形成鲜明的校园热点,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难忘的记忆。

  三、努力探索面向社会的育人模式,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感召凝聚学生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全省较早组织开展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之一。多年来一直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通过组织开展“百县考察,千人挂职,万里追寻”、“踏遍齐鲁山山水水,追寻英模闪光足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在社会上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建立起全方位、开放式、知行统一的实践教育机制。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社会实践出真知。工厂农村是百科全书,工人农民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连续19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近年来,随着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的成长点。学校在开展大规模、经常性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以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奥运志愿服务和国际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2002年以来,有37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新疆昭苏、山西壶关等中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支教。72名优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青海循化县、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新疆阿勒泰地区等地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年华。2人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津巴布韦项目,通过自己的奋斗与付出,使中华文化成为中非友谊的桥梁。40名学生被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校及时派出心理专家和学生志愿者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开展心理援助活动。组成“爱心后援团”,为战斗在灾区的救援人员提供义务家教、心理疏导和家政服务。举办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图文展、“中国,加油”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心系故土?感恩齐鲁”公演活动等,全校上下形成了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多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